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者舉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下者舉之」之探討
「下者舉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反治法」範疇,與「高者抑之」、「客者除之」等並列,體現《內經》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思想。此法主要針對「氣機下陷」之病機,以升提陽氣、補益中氣為核心,臨床多用於臟器下垂、清陽不升等證候。
一、理論淵源與病機解析
「下者舉之」源自《內經》對氣機升降理論的闡述。人體氣機本應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若中氣不足或陽虛不固,則導致「氣陷於下」之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:
- 脾虛失運:脾主升清,脾氣虛弱則清陽不升,常見久瀉、脫肛。
- 中氣下陷:由勞倦傷脾或久病耗氣所致,臟腑失於固攝,如子宮脫垂、胃下垂。
- 腎陽不固:腎為先天之本,若命門火衰,可加重氣陷,見五更泄瀉、小便失禁。
二、臨床應用與經典方藥
(一)適應證候
- 臟器下垂:脫肛、子宮脫垂、胃下垂等,伴面色晄白、氣短乏力。
- 久瀉久痢:瀉下清稀、肛門墜脹,屬脾陽下陷者。
- 崩漏帶下:經血淋漓或白帶清稀量多,因氣不攝血、固澀無權。
(二)代表方劑
-
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-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炙甘草。
- 方義:黃耆補中益氣為君;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佐參、朮健脾,當歸和血,體現「虛者補之,陷者舉之」之旨。
-
舉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
-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、升麻、白朮。
- 主治:氣虛下陷之崩漏、胎動不安,強調「益氣升提」之力。
-
昇陽益胃湯(《蘭室秘藏》)
- 化裁自補中益氣湯,加羌活、防風等風藥,善治脾虛溼盛兼表證者。
三、配伍與治法精要
- 風藥助升:如升麻、柴胡、防風等,取其「輕清上揚」之性,助脾氣升發,李東垣謂:「風藥昇陽,瀉陰中火」。
- 補瀉兼施:若兼溼濁內阻(如久痢後重),可佐木香、檳榔調氣,但需防破氣傷正。
- 脾腎同調:對命門火衰者,常配附子、肉桂,如補中益氣湯加四神丸治腎泄。
四、相關理論延伸
- 與經絡關係: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針灸常取百會(屬督脈)施灸,以助升提,此即「下病上取」之例。
- 與其他治法區別:
- 與「通因通用」同治下利,然彼適用於實證積滯,此則主虛證氣陷。
- 與「塞因塞用」同屬反治,但彼治「本虛標實」之脹滿,此純以補虛舉陷為要。
此治法深刻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思維,臨證需細察氣機升降,方不致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