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針

下針乃針灸治療之核心技術,為針刺時將毫針刺入腧穴之過程。《難經·七十難》云:「初下針沈之,至肝腎三部,得氣引持之。」此描述揭示下針之關鍵在於手法層次與氣機感應。

下針之術理

1. 手法要領

下針手法須遵循「輕、穩、準」三原則:

  • :指力度柔和,避免粗暴刺入,尤其對於敏感部位如頭面、手足末端等。
  • :持針之手需穩定,以減少患者不適,確保針體垂直或斜刺入穴。
  • :須精確定位腧穴,依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

2. 層次與得氣

下針後,針尖需依治療目的抵達不同組織層次:

  • 天部(淺層):主調衛氣,多用於表證或局部氣血疏通。
  • 人部(中層):影響營氣運行,適用於經絡氣機不暢。
  • 地部(深層):深入筋肉或近骨處,可調理臟腑深層氣血,如《難經》所言「至肝腎三部」。

「得氣」為下針後醫者手下覺沉緊,患者有痠麻脹重之感,此為經氣應針之象,亦為奏效之關鍵。

3. 流派手法差異

不同針灸流派對於下針各有特色:

  • 補瀉手法:如提插補瀉、捻轉補瀉,於下針時配合手法以調虛實。
  • 快速進針法:現代臨床常以單手迅速刺入,減少疼痛。
  • 管針術:以導管輔助下針,使進針更為平順。

下針與經絡理論

下針須遵循經絡走向與氣血流注規律:

  • 順逆補瀉:依《針灸大成》載,順經而下針為補,逆經而刺為瀉。
  • 迎隨法:下針時針尖方向配合經氣運行,以調和氣血。

下針之深淺亦需考量腧穴特性與患者體質,如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言:「刺陽者,深而留之;刺陰者,淺而疾之。」

綜觀之,下針不僅為技術操作,更是融匯經絡理論、氣血調控與手法藝術之關鍵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