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夏鼎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鼎(禹鑄)中醫兒科名家傳略
生平簡介
夏鼎(1635-1715),字禹鑄,號卓溪叟,安徽貴池人,清代著名兒科醫家。生於明崇禎八年,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,享年八十歲。康熙八年(1669年)中武舉,其後潛心鑽研醫學,尤精於兒科診治。夏氏不僅精通醫理,更嫻熟武藝,將武學原理與兒科推拿相結合,開創獨特治療體系,在清代兒科醫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醫學成就
夏鼎最為人稱道的醫學貢獻在於其創立的兒科診療體系,主要見於其代表作《幼科鐵鏡》。該書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,共六卷,系統總結了夏氏三十餘年的兒科臨床經驗。書中詳述小兒生理病理特點、診斷方法與治療技巧,內容涵蓋小兒內科、外科及各類急重症處理。
診法特點
夏鼎診病特別重視望診,認為"望而知之謂之神",發展出系統的小兒面部望診法,通過觀察小兒面色、眼神、口唇等細微變化判斷病情。其面部望診分為五色主病:
- 青色主驚風、肝病
- 赤色主心熱、痰火
- 黃色主脾虛、積滯
- 白色主肺虛、寒證
- 黑色主腎虧、危候
但其對當時流行的"望指紋"診法持批判態度,認為「指麵筋紋,生來已定」,指紋形態先天形成,不能作為判斷病情輕重的主要依據,這一見解體現其不盲從古說的科學態度。
治療特色
夏鼎尤擅小兒推拿術,創立獨特的"夏氏小兒推拿法",特點在於:
- 手法剛柔相濟,融合武學發力技巧
- 重視經穴配伍,主張"推拿必依經絡"
- 強調補瀉分明,根據病性虛實調整手法力度與方向
- 發展特殊複式手法,如"黃蜂入洞"、"飛經走氣"等
其推拿治療特別重視脾胃經穴,常用穴位包括脾經、胃經、大腸經等,善用"推三關"、"退六腑"等手法調節小兒氣機。
學術思想
夏鼎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- 重視小兒純陽之體:認為小兒"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",陽氣偏盛,易從熱化,治療當以清熱為先,但不可過用寒涼
- 提倡治病求本:反對見症治症,強調探求病因,曾言:"治病必求其本,本之不治,標無功焉"
- 注重扶正祛邪:在小兒外感病治療中,主張"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",重視扶助正氣
- 簡化用藥:針對小兒服藥困難,提倡精簡藥味,多用單方驗方
《幼科鐵鏡》內容精要
《幼科鐵鏡》全書共六卷,內容編排如下:
第一卷:論小兒生理病理及診斷大法 第二卷:論初生兒疾病及護理 第三卷:論外感病及急症處理 第四卷:論內科雜病治療 第五卷:專論驚風證治 第六卷:載錄推拿手法與急救技術
書中特別強調驚風的鑑別診斷與處理,將驚風分為急驚、慢驚兩大類,並詳細區分不同類型驚風的臨床表現與治療原則。
夏鼎的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對後世兒科學發展影響深遠,其《幼科鐵鏡》至今仍為中醫兒科重要參考文獻,其中許多診療方法仍應用於現代中醫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