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分
夏分為中醫針刺療法中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,指出夏季針刺應著重於淺層部位,即「絡脈」所在。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隨四時變化而浮沉,夏季陽氣旺盛,氣血趨於體表,故針刺不宜過深,以免損傷陽氣或干擾氣機運行。
理論依據
- 四時氣血理論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夏季人體腠理疏泄,氣血外達,絡脈充盈。此時針刺淺層(如皮毛、孫絡),可順應天時,疏通衛氣,達到調和營衛、祛邪外出的效果。 - 經絡層次説
中醫將針刺深度分為「刺皮」「刺脈」「刺肉」「刺筋」「刺骨」等層次。夏分對應「刺脈」,即淺刺絡脈,與《靈樞·官針》所述「絡刺」「豹文刺」等淺刺法相呼應,多用於治療暑邪、熱症或表證。 - 誤刺的病理影響
《素問》提及「秋刺夏分,病不已」,意為若違反時令規律,秋季仍刺夏季所應之淺層,會擾亂氣機,導致「惕然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」等心神不寧之症。此説凸顯中醫「因時施治」的原則。
臨床應用
夏分的針刺原則具體體現於以下方面:
- 選穴與手法:夏季多取陽經穴位(如合谷、曲池),或採用點刺、皮膚針等淺刺法,以清泄暑熱。
- 適應症:適用於夏季感冒、痧症、皮膚癢疹等外感熱症,亦可用於調理心火亢盛所致失眠、煩躁。
- 禁忌延伸:雖非冬季深刺禁忌,但過度深刺易耗散陽氣,反致乏力、汗出過多。
與其他季節的對比
- 春分:刺散脈(肌肉淺層),以應肝氣升發。
- 秋分:刺皮膚,順應肺氣收斂。
- 冬分:刺深層筋骨,配合腎氣潛藏。
夏分的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理念,強調治療需結合自然節律,亦為後世時間醫學、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基礎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