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柱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柱內

在中醫學中,鼻柱內又稱鼻中隔,為鼻腔內分隔左右兩側的結構,主要由鼻軟骨、篩骨正中板及犁骨三部分組成。此部位不僅是鼻腔的解剖學結構,亦與中醫經絡、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鼻柱內與等臟腑功能相連。《靈樞·脈度》提到:「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」鼻柱內作為鼻腔的重要支撐,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肺氣的宣發與肅降。若鼻柱內氣血不暢,可能導致鼻塞、嗅覺減退,甚至影響呼吸功能。

此外,鼻柱內與督脈陽明經亦有聯繫。督脈行於背部正中,上行至鼻柱,而陽明經多氣多血,其分支分布於鼻周。若督脈氣血不足,或陽明經熱盛,可能引發鼻柱內乾燥、出血等症狀,中醫稱為「鼻衄」或「鼻燥」。

在臨床辨證上,鼻柱內的異常可反映體內失衡。例如:

  • 鼻柱內偏曲:可能與肝氣鬱結或外傷有關,影響氣血運行。
  • 鼻柱內潰瘍或紅腫:多屬肺胃熱盛或陰虛火旺,需清熱養陰。
  • 鼻柱內蒼白無華:常見於氣血虛弱或脾肺氣虛之證。

中醫治療鼻柱內相關病症時,常從調理臟腑入手,如清肺熱、疏肝解鬱、健脾益氣等,並可能配合針灸或外用藥物以疏通局部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