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脈
夏脈為中醫脈診中與夏季相應的生理脈象,又稱「洪脈」。其特徵為脈來洪大,如波濤洶湧,來盛去衰,應指有力,體現夏季陽氣旺盛、萬物繁榮的自然特性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描述:「夏脈者心也,南方火也,萬物之所以盛長也,故其氣來盛去衰,故曰鈎。」此處「鈎」即比喻夏脈如鉤狀,起伏明顯而節奏分明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臟腑的關係
夏脈對應五臟中的「心」,心屬火,主血脈。夏季氣溫升高,人體氣血隨之向外宣發,脈管擴張以助散熱,故脈象呈現洪大之態。《內經》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夏脈的生理變化正反映人體陽氣與自然界陽氣同步升發的狀態。 -
脈象特徵與病機辨識
正常夏脈雖洪大,但須「有胃氣」,即脈形圓潤和緩,節律勻稱。若脈象過亢無柔和之勢,或見於非夏季(如秋冬季),則屬病態:- 秋季見夏脈:為「火剋金」之象,心火亢盛灼傷肺陰,多見口乾、咳血等症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指出此為「陰出之陽」,陽氣不藏而反外泄。
- 冬季見夏脈:屬腎陰不足而心陽浮越,易致虛煩失眠、盜汗等「冬得長夏脈」之候。
-
與其他季節脈象的區別
- 春弦:脈如琴弦緊直,主肝氣疏泄。
- 秋毛:脈輕浮如羽,應肺氣收降。
- 冬石:脈沉滑如石,顯腎氣封藏。
夏脈洪大與其他三季脈象形成鮮明對比,突顯中醫「四時五臟脈」的整體觀。
臨床應用
夏脈的辨識需結合四時與體質。如勞心過度者,夏季易見洪數兼細之脈,屬「心氣耗傷」;濕熱體質者則多見洪滑脈,並見舌苔黃膩。古籍《難經·十五難》進一步闡釋:「夏脈鉤者,心南方火也,萬物之所茂,垂枝布葉,皆下曲如鉤,故其脈之來疾去遲。」此生動比喻說明夏脈來勢急而去勢緩,象徵自然界「生長化收藏」中「長」的階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