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氣
夏氣乃夏季之主氣,為自然界於夏三月(農曆四月至六月)所呈現的氣候特性。其性溫熱而濕潤,與春季生發之氣相承,進一步推動萬物生長繁茂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言:「夏三月……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」,闡明夏氣與「養長」之理的密切關聯。
中醫學理内涵
- 五行歸屬與臟象聯繫
夏氣屬火,與人體心臟、小腸相應。心主血脈,藏神明,其氣通於夏,故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心者,生之本……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」。此期間,人體陽氣趨於表而旺盛,代謝加速,脈象多呈洪大之象。 - 氣機特性
夏氣溫熱升散,促進氣血外達皮毛,腠理開泄,故汗出增多,此為人體順應自然、泄熱排濁之機。然其濕潤之性若過盛(如長夏暑濕交蒸),反易困遏脾陽,致運化失常。 - 病理關聯
夏氣失調可致「暑邪」「濕邪」為患。暑性炎上,易耗氣津,見身熱煩渴、汗多脈虛;濕性黏滯,或與暑相合為濕溫,或鬱而化熱成濕熱,症見身重倦怠、胸悶苔膩。心火過亢者,夏季易現口舌生瘡、失眠多夢等症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南方生熱,熱生火……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」,進一步闡釋夏氣與火熱之氣的天地相應關係。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亦指出「心主臭,其臭焦……主夏」,說明夏氣與心火在五嗅層面的聯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