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秋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秋霍亂
夏秋霍亂為中醫病名,屬霍亂之一種,多因夏秋季節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瓜果,或感受濕熱之邪,以致脾胃受損,升降失常,發為吐瀉交作之證。此病多由外感暑濕、內傷飲食所致,病機關鍵在於中焦氣機紊亂,清濁相干,故見嘔吐、泄瀉並作。
病因病機
夏秋之際,暑濕當令,人體易感外邪,若兼恣食生冷,損傷脾陽,或濕熱內蘊,阻滯中焦,則脾胃運化失職。清陽不升則瀉,濁陰不降則吐,故成霍亂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夏秋霍亂,多食冷水瓜果所致。」若兼濕邪困遏,可伴見四肢重著、骨節煩疼等濕阻經絡之象。若兼伏熱,則見口渴、小便不利等熱象,此時不可妄用溫燥之品,以免助熱傷陰。
證治要點
-
寒濕偏重型:
- 主症:吐瀉清稀,脘腹冷痛,四肢不溫,舌苔白膩。
- 治法:溫中化濕,理氣和胃。
- 方藥:常用木香、藿香、陳皮、厚朴、蘇葉、生薑等辛溫芳香之品,以燥濕醒脾,理氣止嘔。若濕重,可加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健脾利濕之藥。
-
濕熱蘊結型:
- 主症:吐瀉物酸臭,口渴心煩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分清泌濁。
- 方藥:以五苓散為主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利水滲濕,白朮健脾,桂枝通陽化氣。若熱重,可去肉桂或酌減其量,以免助熱。
-
暑濕困阻型:
- 主症:兼見發熱、頭重如裹,胸悶納呆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和中止瀉。
- 方藥:可選藿香正氣散加減,以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,紫蘇、白芷解表散濕,半夏、陳皮理氣和胃。
古籍參考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凡夏秋霍亂,有一毫口渴,即是伏熱,不可用溫理脾胃藥。」提示辨證時需細察熱象,避免誤投溫燥。若濕熱內蘊而見小便不利,當以五苓散通調水道,使濕熱從下而解。
夏秋霍亂之治療,首重分消濕濁,調理氣機,同時需辨明寒熱,隨證施治,以恢復中焦升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