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夏日之中醫釋義

夏日,於中醫典籍中既指時令節氣,亦為脈象特徵之喻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」,揭示夏日人體氣血與天地陽氣相應之外顯狀態。以下分述其理:

一、 經絡氣血之應象
夏季屬火,通於心脈。人體陽氣趨表,猶如「萬物華實」,脈象呈現「洪大」之態。《內經》形容「夏脈如鈎」,指脈來盛去衰,恰似枝頭繁茂,此為心氣充沛之常象。此時衛氣浮於肌腠,故曰「在膚」,皮溫偏高而汗孔開泄,乃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之生理調節。

二、 三焦氣化之動勢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,夏日「陽氣溢於分肉之間」,其「泛泛有餘」實為三焦氣化旺盛之兆。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整體代謝增速。此際,水穀精微輸布加速,故《傷寒論》有「夏月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」之論,提示外熱內虛之潛在病機。

三、 五行藏象之关联
夏氣通心,心主血脈而藏神。脈象「有餘」反映火德之盛,然需辨別常變。若洪大過亢而見「鈎多胃少」,則為「心火燔灼」之病脈;反見沉弱,乃「心陽不振」之逆象。此與《難經》「夏脈微鈎曰平,鈎多胃少曰心病」相呼應。

四、 養生觀之體現
古人觀察夏日「蕃秀」之氣,提出「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」的起居原則。此時人體毛孔開張,陽氣外發,與「萬物有餘」同頻,故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使志無怒」,以順應火性炎上之勢,維持「長養」之道。

夏日之喻,不僅描述季節特性,更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的具體展現。透過脈象變化與氣血運行,凸顯人身小宇宙與四時大宇宙的動態平衡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