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三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三月之中醫釋義
夏三月為農曆四月至六月,依序稱「孟夏」「仲夏」「季夏」,對應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蕃秀」之象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云:「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」此段經文闡明夏季乃陽氣至盛、陰始萌之關鍵時令,其氣候特徵與人體生理、病理變化密切相關。
天文曆法與氣候特質 夏三月對應二十四節氣之立夏至大暑,此時太陽行至黃經45°至135°,日照最長,暑熱漸熾。天體運行引發「天地氣交」現象──《素問》王冰注:「陽氣自下而上,陰氣自上而降」,形成暑濕相兼之候。南方梅雨、北方伏旱皆屬此氣交變異之表現。
陰陽五行歸屬 夏屬火,應心臟,通於赤色。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指出:「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。」夏季火氣當令,人體陽氣外發,腠理開泄,脈象多洪大。然《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因暑熱易耗氣津,陽隨汗泄,需護衛根本陽氣。
經絡氣血應象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值夏季當令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心主夏,手少陰主治。」此時經氣流注旺盛,針灸調治多取此二經。夏令「華實」之象體現於人體,則氣血趨向體表,頭面充血明顯,故夏季面瘡、心火上炎之症多見。
物候與養生要義 「萬物華實」反映自然界植物抽穗結實之態,人體相應進入代謝高峰。《千金要方》主張夏季「省苦增辛」,因苦寒敗胃,辛味有助肺氣宣發以濟心火。另據《遵生八笺》,夏季宜「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」,順應陽盛陰微之節律。
病理特徵 暑邪為夏季主氣,《傷暑全書》歸納其性:「暑先入心,易耗氣津。」臨床常見暑熱挾濕困脾,致痞滿泄瀉;或汗多亡陽,發為陰暑。唐宋醫家尤重視「長夏屬脾」,濕土當令之季夏(農曆六月),易現身重肢困、脘痞不飢等太陰症狀。
藥食調攝原則 《飲膳正要》載夏季宜食綠豆、蓮子等清熱之品,然需佐以生薑、紫蘇等辛溫物料,防寒涼遏陽。藥物運用上,李東垣創清暑益氣湯,標本兼顧,既用黃芪、人參固表益氣,佐黃柏、麥冬清熱生津,體現「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」之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