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勝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夏勝秋
夏勝秋為中醫五行相勝理論中「五時相勝」之一,闡述自然時令與五行生剋之關係。夏屬火,秋屬金,依五行相剋法則,火能克金,故夏季之氣勝於秋季,稱為「夏勝秋」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所載:「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。」其不僅說明季節更替的内在規律,亦反映人體臟腑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關係。
五行與四時對應
中醫以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配屬四時:春屬木,夏屬火,長夏屬土,秋屬金,冬屬水。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之序,其中「相勝」即「相剋」之義。夏季火氣旺盛,能制約秋季金氣之收斂,此為自然之平衡機制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- 氣機運行之體現:夏季陽氣外發,氣血趨向體表,而秋季氣機轉向內收。若夏火過盛,可能預先耗損金氣,影響秋季肺衛之功能,易見乾咳、皮膚燥癢等症。
- 臟腑關聯:火对应心,金对应肺。心火亢盛者,夏季易灼傷肺陰,至秋則肺失濡潤,出現咽乾、大便燥結等「火克金」之病理表現。
臨床應用
- 養生調攝:夏季宜清心火以護肺金,可適食百合、麥冬等潤燥之品,為秋季養肺奠基礎。
- 治療思維:若患者素體肺虛,夏季需避暑熱過耗,防「夏火刑金」;針灸或用藥可酌加滋肺陰之穴如太淵,或藥如沙參。
此理論不僅解釋季節遞嬗對人體的影響,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,強調順應四時、調和五行以維繫健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