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撮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撮口

病證名,屬臍風三證之一,首載於《仁齋小兒方論》。又名撮風唇緊,為新生兒常見風證,多因斷臍不當,外邪風毒侵入臍部,循經內擾,引動肝風所致。

臨床表現以唇口肌肉攣急收緊、撮聚如魚口為主要特征,伴見舌體強硬、唇色青紫、口中痰涎壅盛、呼吸急促、啼哭無聲、身熱面黃等症。此因風痰阻絡,氣機閉塞,肝風內動而成,屬急重證候。

治法以熄風化痰、開竅通絡為主。內服方選撮風散(含蜈蚣、鉤蠍、鉤藤等),以竹瀝湯調服,取其清熱豁痰之效;外治可用僵蠶末合蜂蜜調敷唇口,藉其祛風解痙、緩急潤燥之功。若兼見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解毒之品。

病機與相關證候
此證與臍風(初生兒破傷風)密切相關,同屬風毒內侵、肝風妄動之範疇。唇緊一症則側重於口唇拘急之局部表現,二者可互參。古籍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若延誤治療,易致風邪深入,引動驚厥,故需及早辨治。

延伸探討
從經絡理論而言,足陽明胃經環口唇,風邪襲絡則筋急不舒;而肝主筋,風動筋攣,故治需兼顧肝胃。後世醫家亦強調,調理產母體質、嚴守臍護法,可降低此證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