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夏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夏至

夏至,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約在公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,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晝最長而夜最短。中醫認爲,夏至乃一年中陽氣至盛之時,天地間的陽氣達到頂峰,此後陰氣漸生,陽氣漸衰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」此節氣象徵著陰陽消長的轉捩點,符合《易經》「陽極生陰」之理,是自然界陰陽二氣開始變化的關鍵時刻。

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,夏季屬「心」,與五行之「火」相應,夏至時人體陽氣外浮,腠理開泄,氣血趨向體表,易出現「心火亢盛」或「暑濕困脾」之症。此時自然界濕熱之氣漸盛,人體易受暑邪、濕邪侵擾,故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宜順應陽氣外發之勢,調暢情志,避免過度耗散陽氣。

在經絡學説中,夏至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密切相關,此時陽氣旺盛,可藉由經絡調節,維護氣血平衡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,夏季宜靜心養神,避免躁動,以助心氣調和。此外,夏季屬「長」之節氣,萬物繁茂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飲食宜清淡,適量攝入清熱解暑、健脾化濕之物,如綠豆、蓮子、冬瓜等,以助體內陰陽平衡。

中醫亦認爲,夏至時節人體與天地相應,陽氣浮於外,內臟相對虛寒,故民間有「冬病夏治」之説,強調在此時調理陽氣,可改善冬季易發之寒性疾病,如氣喘、風濕等。此理論源自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艾灸、敷貼等方式,溫補陽氣,驅散體內潛伏之寒邪。

夏至既標誌著陽氣極盛,亦預示陰氣初萌,此節氣蘊含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理念,提醒人們順應自然規律,調和身心,以達陰陽平衡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