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撮空理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撮空理線

撮空理線為中醫危重證候之一,多見於病情深重、邪盛正虛或元氣欲脫之際。患者神識昏蒙,雙手無意識地向空中抓握,拇指與食指頻頻撚動,狀如整理絲線,此乃臟腑精氣耗竭、神無所依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邪熱熾盛,延誤攻下,或誤用緩藥,致熱毒壅閉三焦,耗傷氣血,劫奪陰津。如《溫疫論》所載:「火邪壅閉,耗氣搏血,精神殆盡,邪火獨存。」此時正氣已虛,邪熱仍熾,形成「攻補兩難」之局——若純用攻下恐傷殘陽,單行補益又助邪勢,故屬危急之候。

臨床表現與鑑別

  1. 主症:神昏譫語,雙手撮空撚指,伴隨循衣摸床(無意識拉扯衣被)、肉瞤筋惕(肌肉跳動)、肢體振顫等。
  2. 兼證
    • 熱極傷陰者,可見目睛上視(目中不了了)、舌絳無苔、脈細數。
    • 虛風內動者,多見手足蠕動、齒乾唇焦,此為肝腎陰竭,風陽妄動。

此症需與「循衣摸床」相鑑別:二者皆屬神散失守,但撮空理線更強調手指撚動之細微動作,反映心神渙散而筋脈失養;循衣摸床則以肢體無意識動作為主,多屬陽明熱極或肝風內動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熱毒壅閉、氣陰兩傷
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扶正固脫。
    • 方藥:陶氏黃龍湯(大黃、芒硝、人參、當歸等),瀉熱通腑兼益氣血,適用於「應下失下」之邪實正虛證。
  2. 陰液耗竭、虛風內動

    • 治則:滋陰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三甲復脈湯(牡蠣、鱉甲、龜板、生地、麥冬等),潛鎮熄風,填補真陰。若兼氣脫,可加人參、五味子益氣斂神。

理論淵源

吳又可於《溫疫論》中明確指出,此症源於「應下失下」,邪熱久羈而元神將脫,強調「邪熱一毫未除,補瀉不能」之兩難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,如葉天士提出「熱深厥深」時可見類似症狀,需辨明邪在氣分或營血,而吳鞠通則以三甲復脈湯類方救陰熄風,完善了虛風內動的治療體系。

此症預後多凶險,古籍稱「兩無生理」,然若能及時辨證,或可挽一線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