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夏子俊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夏子俊(生卒年不詳),清代醫家,字雲穎,號脫夫,浙江黃岩縣人。早年攻讀經史,考取博士弟子員,學識淵博,涉獵百家,尤精岐黃之術。其學術思想深植於《周易》與《黃帝內經》,以醫易同源為核心,強調陰陽五行學說在辨證論治中的指導作用。

夏氏臨證重視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主張「四時五臟陰陽」的整體觀,治病善用五運六氣推演病機。在臟腑辨證方面,尤其注重脾胃與腎命的調理,認為「太陰脾土為後天之本,少陰腎水為先天之根」,並在《醫理信述》中詳細論述「脾腎互濟」的治療法則。其處方用藥常宗張仲景經方之旨,兼取李東垣補土派與朱丹溪滋陰派之長,形成「崇陽而不廢陰,補土而兼調氣」的特色。

所著《醫理信述》六卷,系統闡述其醫學見解,內容涵蓋:

  1. 運氣學說:以干支推演六十年氣運變化,結合五臟苦欲補瀉理論
  2. 經脈辨治:提出「十二經皆有標本」說,發展《靈樞》經絡理論
  3. 藥性闡微:將藥物歸經與卦象相結合,如以坎卦解說地黃之滋腎功效
  4. 脈法新詮:在《瀕湖脈學》基礎上,補充「胃神根」三要的臨床判斷標準

夏子俊的學術貢獻在於融會貫通《內經》理論與臨床實踐,其「以易衍醫」的思維方式,對後世中醫理論的哲學建構具有重要啟發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