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便後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先便後血
病證名,指排便時先見糞便排出,隨後見血排出,血液附著於糞便之後。此證亦稱「遠血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,為中醫下血症候之一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寒:飲食不節、勞倦內傷,或久病體虛,導致中焦陽氣不足,脾失統血之能,血溢脈外,隨糞便而下。
- 濕熱蘊結: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蘊結腸胃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,血出於後,而見先便後血。
- 瘀血內阻:氣滯血瘀,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瘀阻胃腸,血不歸經,遂成此症。
臨床特徵
- 血色特徵:血色多暗紅或紫黑,因血液來源較遠(如胃、小腸),經腸道消化後顏色轉深,甚至呈柏油狀。
- 伴隨症狀:可見脘腹隱痛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脾虛表現;若屬濕熱,或兼見口苦、苔黃膩;若為瘀血,則可能伴隨刺痛、舌質紫暗。
臟腑定位與相關疾病
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血在便後者,其來遠,遠者或在小腸,或在於胃。」顯示此症多與上消化道病變相關,如:
- 胃絡損傷:胃潰瘍、慢性胃炎等,因胃中血絡受損,血液下滲腸道。
- 小腸疾患:小腸息肉、腫瘤等,導致腸絡破裂,血隨糟粕而下。
- 其他:肝鬱克脾,氣逆迫血,或腎陽不足,火不暖土,亦可能間接引發此證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先血後便」(近血)區別,後者多因肛門或直腸病變(如痔瘡、腸風)所致,血色鮮紅,附於糞便表面或便時滴血。
相關記載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醫宗金鑑》亦提及遠血屬「陰結」,責之脾虛不攝;《血證論》則強調「治血必治脾」,主張溫補中焦以攝血。
(按:本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上消化道潰瘍、胃腸道腫瘤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病機與整體調理,非僅拘於西醫病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