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補後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先補後攻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法則之一,指在正氣虛損兼夾實邪的病證中,優先以補益之法固護正氣,待體質稍復後,再施以攻邪之術。此策略體現中醫「扶正以祛邪」的核心思想,尤適用於正虛不耐峻攻的危重病候。
理論依據:
- 正邪辨證:《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當正氣虧虛而邪氣壅盛時,貿然攻伐恐致「邪去正亡」。如《傷寒論》記載虛人外感需先建中氣,即「實人傷寒發其汗,虛人傷寒建其中」。
- 標本緩急: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。如鼓脹病機本在肝脾腎虛損,標在氣血水瘀結,若驟用舟車丸類峻下劑,易引發氣隨液脫,故李東垣主張「養正積自除」。
臨床應用:
- 肝硬化腹水:常見脾腎陽虛兼水濕泛溢,先用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,待陽氣來復,再配合十棗湯短期攻逐,符合「衰其大半而止」的經典訓誡。
- 腫瘤化療後:對氣血雙虧而癌毒未清者,初期以八珍湯培補後天,後期酌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藥,體現「養正積自消」的治療智慧。
用藥特點: 補益階段多選甘溫平補之品,如黃芪、人參、白朮等,重在激發臟腑自癒機能;攻邪階段則根據病性選藥,如逐水用芫花、大戟,化瘀用三稜、莪朮,嚴格控制劑量與療程。
經典案例: 《景岳全書》治療虛人癥瘕,強調「必以調補脾胃為主,而漸磨其積」,張錫純治頑固水腫亦先投升陷湯舉大氣,後佐以少量葶藶子泄濁,皆為先補後攻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