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攻後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先攻後補乃中醫治療學重要法則之一,屬「攻補兼施」範疇中的特殊策略,強調於體虛邪盛、病勢急迫時,優先以攻邪為要,待邪勢緩解後再行補虛。此治法深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旨,尤重病機輕重緩急的權衡。
核心理論依據
- 邪正盛衰辨證:
當患者正氣雖虛,但邪氣壅盛(如痰飲、瘀血、水濕等有形實邪),若不速攻恐致閉塞臟腑、耗傷真元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然若飲邪泛溢胸脅成「懸飲」,致喘促不得臥,則需先以十棗湯類峻逐水飲,後期再以苓桂朮甘湯等溫補脾肺。 - 標本先後抉擇:
根據「標急治標」原則,若虛證患者突發實邪閉阻(如中風閉證、腸癰化膿),當先通腑瀉熱、開竅醒神,防其氣血逆亂;待邪去大半,再以生脈散、六君子湯等調補氣陰。
臨床應用舉隅
- 肺虛夾痰飲:
素體肺氣不足,復感外邪引動伏痰,症見咳喘痰多、胸悶如窒。此時若徑用補益恐助痰壅滯,反致氣機閉塞,故先以三子養親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化痰瀉壅,喘平後再以生脈散合玉屏風散補肺固表。 - 脾虛水腫:
脾胃虛弱而水濕泛溢,見肢腫按之凹陷、小便不利。若單補脾土則水濕難化,可暫投五苓散或己椒藶黃丸通利水溼,待腫勢減退,轉投參苓白朮散健脾滲濕。
藥物配伍特點
攻邪階段多選峻劑緩投或佐以護正之品,如逐水配紅棗(十棗湯)、峻下伍人參(黃龍湯),意在減其峻烈;補虛階段則需循序漸進,避免驟補壅滯,如虛不受補者,常以四君子湯輕補脾氣為基,再漸加黃芪、當歸等滋養氣血。
此治法對醫者辨證精準度要求極高,需嚴密監察邪去幾分、正虛幾何,動態調整方藥,方能收「邪去正安」之效。歷代醫家如張子和、吳鞠通等,均對此有深入發揮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