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撮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撮空
撮空,又稱「兩手撮空」,為中醫臨床所見之危重證候,首載於《中藏經》。此症多見於疾病末期,患者神識昏蒙,雙手無意識於空中抓握,如撮物狀,實則未觸及實物。此現象反映臟腑氣機衰敗,尤與心、肝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「失神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撮空之成因主要與以下病機相關:
- 熱陷心包:溫病過程中,邪熱熾盛,內陷心包,擾亂神明,可見神昏譫語、撮空理線。此類患者多伴高熱、舌絳、脈數等症,屬熱閉心神之象。
- 痰蒙清竅:痰濕或痰熱之邪上蒙清竅,阻蔽心神,致使意識障礙,出現撮空動作。常見於中風、癲癎等疾病,舌苔多厚膩,脈滑。
- 元氣虛脫:久病重病耗傷正氣,陰陽離決,神無所依,表現為目光呆滯、氣息微弱,並見撮空。此屬「脫證」,危候也。
辨證要點
撮空作為危重症狀,須結合四診詳辨其本質:
- 實證:多因邪閉心竅,如熱盛或痰阻,患者雖昏聵但面色赤、氣息粗,脈象有力。
- 虛證:因正氣潰散,神氣渙散,常見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,脈微欲絕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撮空者,虛實皆有之,實者宜清熱開竅,虛者急當固脫。」《溫病條辨》亦載熱病神昏而見撮空者,當用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涼開之劑。
撮空一症,雖為外顯之動作,實關臟腑內在之變,臨床須明辨虛實,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