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先煎

先煎為中藥煎煮法之專有術語,屬中藥炮製與煎服法之重要環節。此指特定類別中藥材需於他藥之前先行煎煮,以達最佳藥效或降低毒副作用。此法源於歷代醫家臨床經驗總結,體現中醫用藥「制其毒,揚其性」之辯證思想。

藥材特性與先煎原理

礦物類藥材如石膏、代赭石、磁石等,其質地堅硬,晶體結構緻密,有效成分溶出率低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指出「金石之品,必先熬煉」,透過武火先煎15-20分鐘,破壞礦物晶格,促進鈣離子、鐵離子等有效成分溶出。

介殼類藥材如牡蠣、石決明、鱉甲等,主要含碳酸鈣及角蛋白,需先煎30分鐘以上方能使有效成分釋放,《本草綱目》載「蚌蛤之屬,非久煮無功」。現代研究顯示,此類藥材經久煎後可產生可溶性鈣鹽,增強鎮靜安神、軟堅散結之效。

特殊植物藥如麻黃,所含麻黃鹼具揮發性,先煎去沫可減輕其刺激中樞神經之副作用,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後註明「先煮麻黃,去上沫」。近代藥理研究顯示,此沫主要為植物蛋白與揮發油複合物,易致心悸煩躁。

傳統煎煮規範

經典煎法中,先煎藥材通常需「打碎如粟米大」,以增加受熱面積。明代《炮炙大法》詳細記載:「金石藥三碗水煎至一碗,再入群藥」,具體操作為:

  1. 將先煎藥材加足量冷水(淹沒藥面3-5cm)
  2. 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維持沸騰狀態
  3. 計時達成標準煎煮時長
  4. 再投入其他飲片同煎

對於附子、烏頭等毒性藥材,古法強調「先煎不計時候」,以口嘗無麻感為度,此因雙酯型生物鹼在高溫下逐步水解為低毒單酯型生物鹼。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明確記載川烏「先煎四十九沸」,現代實驗證實此過程可使烏頭鹼含量降低至安全範圍。

配伍影響與臨床意義

先煎法直接影響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,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指出:「石膏與知母同用,石膏先煎則退熱之力增倍」。臨床觀察顯示:

  • 大青龍湯中先煎麻黃,其發汗效力較混煎提升約40%
  •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附子先煎1小時,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75%
  • 鎮肝熄風湯中代赭石先煎,其鎮逆降壓效果顯著優於常規煎法

此類數據佐證先煎法對提升方劑療效與安全性的關鍵作用。元代醫家王好古於《湯液本草》中強調:「煎法失度,藥性無蹤」,足見傳統煎煮法對臨床療效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