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兆子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先兆子癇之中醫論述

先兆子癇為西醫病名,今常見於中西醫結合臨床,指妊娠二十四週後,出現水腫、高血壓、蛋白尿等症,並伴頭痛、眩暈、嘔吐、上腹不適、視力模糊,或收縮壓達160毫米汞柱(21.3千帕)以上者。中醫認為此病多因孕婦素體臟氣不足,妊娠後氣血益虛,精血虧耗,致肝陽上亢,或陰陽失調而生變證。

病因病機
本病與肝、腎、脾三臟關係密切。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若素體肝腎陰虛,陰不制陽,則肝陽化風上擾;或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而為水腫;亦有情志不暢,肝氣鬱久化熱,引動風陽。其病理關鍵在於「本虛標實」,虛者氣血陰陽不足,實者風、火、痰、濕內蘊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肝腎陰虛,肝陽上亢

    • 主症:頭暈目眩、心悸少寐、五心煩熱、血壓偏高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腎,平肝潛陽。
    • 方藥:鈎藤湯(《證治準繩》)加減,常用杜仲、桑寄生、白芍、天麻、鈎藤等;若陰虛甚者,可佐龜板、牡蠣以滋陰鎮潛。
  2. 脾腎陽虛,水濕泛溢

    • 主症:周身浮腫、畏寒肢冷、尿少便溏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利水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茯苓導水湯為主,酌加白朮、桂枝、澤瀉;若氣虛明顯者,可配伍黃耆補氣行水。
  3. 肝郁化熱,風陽內動

    • 主症:頭痛目赤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,甚則抽搐先兆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平肝,熄風止痙。
    • 方藥:羚羊鈎藤湯加減,重用羚羊角、鈎藤,配以菊花、石決明;痰熱者加竹茹、膽南星。

附論
此病與「妊娠眩暈」「子腫」等證有交集,臨床須辨明標本緩急。若見脣青甲紫、神昏譫語,則屬「子癇」危候,當從痙病論治,非本篇範圍所及。歷代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重視調補氣血,《沈氏女科輯要》則強調熄風活血,可資借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