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掀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掀針
掀針為中醫針具之一種,屬皮內針範疇。其特點在於針體短小,便於淺刺於皮下,以達到持續刺激穴位之效。
源流與演變
掀針之應用可追溯至古代針灸療法,其設計理念源於「久留針」之術,旨在延長針刺效應。傳統針灸多採用毫針行針,而掀針則針對需長期刺激之病症發展而來,尤適用於慢性疾病及穴位保健。
結構與操作
掀針由金屬製成,針身短細,針柄扁平便於固定。施術時,先以酒精消毒穴位,再將針體輕刺入表皮層,隨即以膠布覆蓋固定,使針留置於皮下。通常可保留數小時至數日,視病情而定。
治療原理
中醫理論認為,掀針通過持續刺激經絡穴位,能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- 疏通經絡:持續激發穴位,促進經氣運行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。
- 調節臟腑:經由穴位與臟腑之對應關係,影響相關機能活動。
- 鎮痛作用:透過神經反射機制,緩解疼痛症狀。
臨床應用
掀針多用於以下範疇:
- 痛症治療:如頭痛、關節痛、肌肉酸痛等。
- 慢性病症調理:例如失眠、消化不良、月經不調等。
- 戒斷症狀輔助:如戒菸過程中之不適緩解。
與其他針具之區別
相較於傳統毫針,掀針具有留置時間長、刺激溫和之特點,適合畏針或需長期治療者。其施術較為簡便,患者可自行活動而不影響針具位置,為現代針灸療法之重要延伸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