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咸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咸耎

咸耎,乃中藥藥性理論中之重要概念,專指味咸之藥物具有軟化堅結、消散積聚之作用。此理論首見於《素問・臟氣法時論》,為中醫藥性理論「五味」中「咸味」特性之具體展現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咸味入腎,五行屬水,具有下行、軟堅之特性。《素問・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咸味涌泄為陰」,指出咸味藥物質地沉著,能下行入陰分,並於此基礎上發揮軟化堅硬之效。此理論與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堅者削之」、「結者散之」之治療原則相互呼應。

作用機理

從中醫角度而言,咸耎之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面:

  1. 軟堅散結:咸味藥物能軟化體內之堅硬結塊,如痰核、瘰癧、癥瘕積聚等。《醫學啓源》稱:「咸能軟堅,故芒硝之屬可以攻下。」臨床常用於甲狀腺腫、淋巴結腫大等病症。
  2. 消散痞塊:對於氣血瘀滯形成之痞塊、腫物,咸味藥物可促進其消散。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海藻、昆布等咸味藥能「破散結氣」。
  3. 通利瀉下:部分咸味藥物如芒硝,藉由軟化大便而達到瀉下通便之效,此亦屬廣義之軟堅作用。

代表藥物

臨床具咸耎作用之常用藥物包括:

  • 礦物類:芒硝(瀉下通便,軟堅潤燥)、海浮石(化痰軟堅)
  • 海產類:海藻(消痰軟堅,利水消腫)、昆布(化痰軟堅,利水退腫)
  • 動物類:牡蠣(化痰軟堅,潛陽補陰)、鱉甲(滋陰潛陽,軟堅散結)

配伍應用

咸耎藥物臨床運用時,常配伍其他藥性以增強療效:

  1. 配活血藥:如配伍莪朮、三稜等,增強消散積聚之力,用於癥瘕積聚。
  2. 配化痰藥:如配伍半夏、貝母等,加強化痰散結之效,適用於痰核瘰癧。
  3. 配補益藥:如配伍龜板、熟地等,於軟堅同時兼顧滋陰,用於陰虛型結節。

經典文獻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咸耎亦有闡述:

  • 《神農本草經》於「海藻」條下載:「主癭瘤結氣,散頸下硬核。」
  • 《名醫別錄》稱牡蠣能「除老血,澀大小腸,止大小便,療泄精、喉痹、咳嗽、心脅下痞熱。」
  • 《湯液本草》指出芒硝「其用有三:去實熱,一也;滌腸中宿垢,二也;破堅積熱塊,三也。」

咸耎理論不僅指導藥物應用,更體現中醫「以質治質」、「取類比象」之思維特色,為中醫藥性理論中不可或缺之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