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咸傷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咸傷血」乃中醫理論重要觀點,首載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咸傷血」三字雖簡,實涵藏五行生剋與臟象學說之深意。本文將從經典理論、生理機制及臨床意義三方面闡發。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《內經》提出「咸入腎」與「咸傷血」之說,建基於五行相剋關係。咸味屬水,本應入腎滋養,然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進一步指出:「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變色」,揭示過食咸味反致血脈瘀滯。《靈樞·五味論》亦云:「血與咸相得則凝」,說明咸味過盛時,其收引之性反使血行不暢,此即「水勝侮火」之病理表現——腎水過亢而克心火,心主血脈功能受損。

二、生理病理機轉

  1. 津血同源失衡
    中醫認為「津血同源」,咸味過攝促使腎氣亢盛,加速津液輸布,反致陰血耗傷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咸走血,血病毋多食咸」,指出血虛或血瘀者尤需忌咸,以防津液外泄而加重血燥。
  2. 脈道澀滯
    咸味具軟堅與收引雙重特性,《本草備要》載「咸能潤下,亦能凝血」。適度咸味可軟堅散結(如芒硝之用),但過量則使脈道拘急,即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所謂「咸多傷心,血汁泣滅」,現代醫學可比附為高鈉飲食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。
  3. 腎氣過亢乘心
    腎屬水,心屬火,正常時水火既濟。然腎受咸味所激而氣盛,上乘於心,《醫宗金鑒》稱「咸味湧泄為陰,過則傷陽」,心陽受抑則推動血行之力減弱,終致血瘀或血虛。

三、臨床辨治關聯

  1. 血證辨治
    《血證論》強調「咸味動血」,血熱妄行或吐血衄血者,當避咸味以防助邪。如青鹽雖能降火,然用於血證時需配伍甘潤之品以制其性。
  2. 水腫與血瘀互結
    《金匱要略》治療「血分」「水分」病,咸味藥(如海藻、牡蠣)用於痰瘀互結之證時,必佐活血藥(當歸、川芎)防其過澀,體現「去菀陳莝」與「疏其血氣」並用之妙。
  3. 腎病調攝
    《千金要方》論腎病飲食提出「咸味耗血,禁之則精自足」,後世醫家發展為「補腎毋過咸」原則,例如六味地黃丸配伍澤瀉、茯苓,即寓瀉腎濁以防咸味助邪之意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食療,更深植於方劑配伍禁忌,如《傷寒論》小柴胡湯證見「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」,即是防半夏之咸燥傷及陰血。須知五昧貴「和」,偏嗜則為害,此乃「咸傷血」在臨床運用之玄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