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咸生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咸生腎

「咸生腎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理論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闡述五味與五臟之對應關係。其文曰:「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。」此論建立在五行學說基礎上,揭示咸味與腎臟之生成與滋養關係。

五行歸屬與生理基礎

中醫五行理論中,咸味歸屬於水,與腎臟相應。腎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、主水液代謝、主骨生髓,其華在髮,開竅於耳及二陰。咸味入腎,能軟堅散結,亦能滋養腎精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適度咸味可激發腎氣,助其封藏與氣化功能。

臨床應用與病理聯繫

  1. 補益腎精
    咸味藥物如牡蠣、龜板等,質重下行,具滋陰潛陽之效,常用於腎陰虧虛所致眩暈、耳鳴等症。
  2. 調節水液代謝
    腎主水,咸味能引藥下行,助腎氣化水液。如茯苓配伍少量鹽,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功。
  3. 軟堅散結
    咸味能使堅硬結塊軟化,如海藻、昆布用於瘰癧、癭瘤,此類藥物多屬咸寒,兼清熱化痰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靈樞·五味》進一步闡釋:「咸走血,多食之令人渴。」說明過度攝入咸味反致津液耗傷,與腎主水功能失衡相關。《本草備要》亦載:「咸者能下能軟堅,潤下作咸,本乎地也。」強調咸味沉降特性對腎系疾病之調治意義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食療養生(如冬季宜適量食咸以溫腎),亦為中藥性味歸經學說之核心內容,体现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