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咸哮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咸哮咳

咸哮咳為中醫病名,指因過食咸味食物引發的哮嗽症狀,屬飲食傷肺之特殊病證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記載:「咸哮咳,因食咸物所傷,以致哮嗽不止。」此病機理與中醫「五味偏嗜傷臟」理論相符,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云:「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變色」,揭示咸味過度易傷腎水,水不涵木則肝火刑金,肺失肅降而發為哮咳。

病因病機

咸味屬水入腎,適量能軟堅散結,過量則反成致病因素。其病機演變可分三層:

  1. 咸味斂肺:咸性收斂,過食致肺氣壅滯,宣肅失司
  2. 水氣射肺:腎受咸傷,氣化不利,水飲上犯於肺
  3. 痰瘀互結:「咸能凝血」,久則痰濁與血絡瘀滯交阻氣道

臨床特徵

  • 發作誘因:明確與攝入咸醃、海味等食物相關
  • 咳喘特點:咳嗽帶哮鳴音,痰質黏稠或帶咸腥味
  • 兼症:或見咽喉緊束感、胸膈痞滿、舌質暗伴津液黏滯

傳統療法

《不居集》載特殊療法:

用白麵二錢,砂糖二錢,通搜和,用糖餅灰汁捻作餅子,放在爐內煠熱,划出加輕粉四分,另炒熟,將餅切作四片,摻輕粉在內,令患人吃盡,吐出病根即愈。

此法結合麵食甘緩調中、砂糖潤肺、輕粉(汞化合物,今已慎用)劫痰之效,屬「吐法」範疇,通過祛除膈上痰涎以治標。

證治拓展

後世醫家發展出不同證型辨治:

  • 痰熱型:黃連溫膽湯合黛蛤散
  • 寒飲型: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、訶子
  • 肺腎兩虛:麥味地黃丸合金水六君煎

針灸取穴傾向於列缺、尺澤(宣肺)、豐隆(化痰)、太溪(滋腎)等組合。現代中醫亦重視「咸哮」與支氣管哮喘、過敏性咳嗽的鑒別,強調「治病求本」需調節腎的納氣功能。

此證提示飲食五味與臟腑功能的深刻聯繫,具鮮明中醫特色,值得與「糖哮」「醋嗆咳」等食傷咳喘類證相參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