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涎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涎積
病名,屬「九積」之一,指體內津液化生失常,飲液與痰涎壅滯不散,聚結成積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儒門事親·卷三》,描述其典型症狀為「咽如拽鋸」,意指咽喉部有痰涎黏滯,呼吸或吞嚥時如拉鋸般窒礙不適。
病因病機
涎積多因脾胃運化失職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
-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谷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濁,濕聚生痰,痰涎壅遏而成積。
-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壅滯,津液不布,痰飲內停,上逆咽喉,亦可形成涎積。
- 肝氣犯胃:肝鬱氣滯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,挾痰涎壅阻咽膈,遂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窒塞,如有黏痰纏滯,咳吐不利,甚則呼吸有聲,狀如拽鋸。
- 胸膈痞滿,時有噁心,或泛吐涎沫。
- 舌苔白滑或厚膩,脈象弦滑。
類證鑑別
- 痰積:涎積與痰積皆屬痰濕為患,然痰積範圍更廣,可蘊肺、蒙竅、流注經絡;涎積則專指痰涎聚於咽喉胸膈之證,病位較局限。
- 梅核氣:雖有咽中異物感,但多因七情鬱結,氣機不暢所致,屬「無形之氣滯」,與涎積之「有形痰涎」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化痰滌涎、理氣通絡」為主,依病機配伍:
- 燥濕化痰:常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方,加枳實、竹茹增強化痰降逆之效。
- 健脾利濕:若脾虛明顯,可选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減。
- 疏肝和胃:因肝鬱誘發者,宜用四逆散(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)合旋覆代赭湯,以降逆化痰。
古籍參考
《儒門事親》言涎積「咽如拽鋸」,提示痰涎胶結之重;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痰涎壅盛者,多屬脾肺氣虛」,強調本虛標實之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