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涎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涎唾

涎唾為中醫名詞,指「涎」與「唾」的合稱,俗稱口水,二者雖同屬口腔分泌液,然於中醫理論中,其生成來源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各異,分述如下:

為五液之一,歸屬「脾液」,由脾氣所化和津液所生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云:「脾為涎」,意指涎的分泌與脾臟機能密切相關。涎質地較清稀,主要功用為潤澤口腔、輔助消化與濕潤食物,便於吞咽與初步分解。

生理表現

  • 脾氣健運時,涎液分泌適量,口唇潤澤,消化順暢。
  • 脾胃濕熱或脾虛不攝時,可出現「涎液過多」或「流涎不止」,如小兒脾常不足,易見口角流涎;若脾陰不足,則可能涎少口燥。

屬「腎液」,源於腎精所化,質地較稠黏。《難經·三十四難》指出:「腎液為唾」,強調唾與腎之陰精的關聯。唾除潤滑口腔外,更有滋養腎精、濡潤咽喉之效,古人有「咽唾養生」之法,認為吞唾可回歸腎元,固護先天之本。

生理表現

  • 腎精充足時,唾分泌正常,咽喉潤而不燥。
  • 腎虛(尤腎陰虛)時,常見唾少口乾,或伴隨喉嚨乾痛;若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亦可見唾液清冷、多唾。

涎唾與臟腑關聯

中醫認為涎唾的生成與調節涉及多臟協同:

  1. 脾主涎、腎主唾:二者分司後天與先天,脾腎虛衰可致涎唾異常。
  2. 心火與肝氣影響:心火熾盛可灼耗唾液(如口瘡糜爛);肝氣鬱滯化火,亦可能出現口苦唾黏。
  3. 肺布津液:肺宣發津液至口腔,亦參與涎唾之潤澤。

病理舉隅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脾冷涎多」者,可用溫脾化濕之方(如理中湯)。
  • 腎虛唾少者,或投滋陰填精之劑(如六味地黃丸)。

涎唾雖為日常之微,然其變化實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候,於臨床診斷中具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