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癇,俗稱“羊癇風”。大發作時的特徵為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,手足搐搦,口吐涎沬,兩目上視,喉中發出如豬、羊的叫聲,醒後疲乏無力、飲食起居一如常人,時發時止,發無定時;小發作則表現為瞬間的神志模糊,可出現目睛直視,一時性失神,或口角牽動、吮嘴等動作。

癇,首先見於《素問.大奇論》和《靈樞.經脈》篇。但歷代文獻中有稱“癲”者,如《素問.奇病論》中的“癲疾”、唐《千金方》中的“五癲”、皆指癇而言,明《濟生方》中又有“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其實一疾”葉天土則言“癲癇,證有不同,”同現代說法一致。

癇症與“痙”症、“中風”、小兒“急驚”、慢驚風”等病症,臨床均有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、抽搐、角弓反張等症狀,但癇症發作時仆地作聲,口吐白沬等症狀,且有反復發作不已的病史,這些特點可與上述病症相區別。正如王肯堂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所說:“癇病興猝中痙病相同,但癇病僕時,口中作聲,將醒時吐涎沫,醒後又復發,有連日發者,有一日三五發者。中風中寒、中暑之類,則僕時無聲,醒時無涎沬,醒後不再發。痙病雖亦時發時止,然身強直,反張如弓,不如癇之身軟,或如豬犬牛羊之鳴也。”

常見證候

**痰火癇:**突然昏倒,四肢抽搐,口吐粘沫,氣粗息高,直視,或口作五畜聲,魂夢驚惕,胸膈阻塞,情懷抑鬱脇肋脹疼,心煩失眠,頭疼目赤,面紅,口苦,便祕,尿赤,發無定時,或一日三五發,或數日數月後再發,醒後疲乏,餘如常人。往往情緒易於波動,一觸即發。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有力。

**風痰癇:**發作前每有短時頭暈,胸悶、泛惡,隨即猝然仆倒,不知人事,手足搐搦強直,兩目上視,口噤,口眼牽引,喉中發出五畜之聲,將醒之時,口吐白沫或流清涎,醒後惟覺疲憊不堪,有時醒後又發,時發時止,或數日數月再發,疲勞時發作更頻,每於感寒則易誘發,體壯者脈多滑大,舌苔白厚膩。

**痰瘀癇:**發時頭暈頭疼,旋即尖叫一聲,瘛瘲抽搐,口吐涎沫,臉面口脣青紫,口乾但欲漱水不欲咽,多有顱腦外傷病史,每遇陰雨天易發,舌質紫有瘀血點,脈弦或弦澀。

**血虛癇:**癇厥屢發,發前頭暈心悸,手足搐動,發時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口噤目閉,吐白沫,抽搐時間長短不定,醒後如常人,伴見心悸怔忡,雙目乾澀等症狀,或於月經期前後則發作頻繁,脣甲淡白,脈細滑舌質色淡或舌尖紅,苔薄白少。

**腎虛癇:**反復發作數年不癒,突然昏倒,神志昏憒,面色蒼白,因肢抽搐,或頭與眼轉向一側,口吐白沬,二便自遺,出冷汗,繼則發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