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癇瘥而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癇瘥而喑

癇瘥而喑,又稱癇後喑,是小兒發癇後六七歲不能語的病證。發病原因是由於小兒衣厚汗出,乘風取涼太過,為風所傷所致。在中醫經典《諸病源候論》中提到,癇發瘥後,不能語者即為風癇,風癇是因為兒童出汗後乘風補涼過度,被風侵襲而引起的。另外,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則表示,癇瘥而喑是由於心氣不和,導致聲音發不出來。

臨床上主要的表現是發病後六七歲的兒童無法說話,有語言發展受阻的問題。除了語言障礙外,患兒還可能出現頭痛、頭暈、目眩、耳鳴、耳聾、視物模糊、肢體麻木和抽搐等症狀。

診斷這種疾病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患兒的發病年齡、臨床表現和病史等進行分析。

治療方面注重扶正祛邪,以通絡開竅為主。可以選擇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、天麻鉤藤飲等中醫藥治療方法。

為了預防癇瘥而喑,我們可以注意以下事項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2. 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睡眠。
  4. 注意飲食營養,避免偏食。
  5. 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
癇瘥而喑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語言功能障礙,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和學習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患兒有相關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