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癇瘥而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癇瘥而喑的中醫病機與證候探析
癇瘥而喑,又稱「癇後失語」,屬中醫小兒病證範疇,特指小兒癇證發作緩解後出現的語言功能障礙。此證最早見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後經《幼科證治準繩》等醫籍詳細論述,其臨床特徵為患童於癇證發作停止後,約至六七歲仍不能言語,屬中風癇病的後遺證候表現。
病因病機溯源
根據臟腑經絡理論分析,該證病因可追溯至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:「風癇因兒衣厚汗出,以兒乘風取涼太過,為風所傷得之」。其病機核心在於:
- 風邪內襲: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汗出當風則風邪乘虛而入。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易挾他邪。風邪上擾清竅,內陷厥陰,引動肝風,發為驚癇。
- 心氣失和:心主神明,開竅於舌,其聲為言。癇證反覆發作,風痰上蒙心竅,耗傷心氣,致使心氣不足或心竅閉阻,舌竅失司,故語言不發。《幼科證治準繩》明言:「心氣不和,其聲不發,故不能言。」
- 痰瘀阻絡:癇證日久,痰濁內生,與風邪相搏,結於經絡;或氣機逆亂,血行不暢,瘀阻腦絡。舌為心之苗,足太陰脾經連舌本,散舌下;足少陰腎經挾舌本。諸經氣血受阻,則舌體失養,運動不利。
證候分類辨析
歷代醫家對癇瘥而喑的證型有不同認識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- 風痰閉竅型:特徵為舌強不語,喉間痰鳴,表情呆滯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此為風痰未盡,上蒙清竅所致。
- 心脾兩虛型:表現為語言遲鈍,語聲低微,面色少華,納差便溏,舌淡脈細。多因癇證耗傷氣血,心脾失養。
- 腎精虧損型:證見語言發育遲緩,齒髮不榮,囟門遲閉,舌紅少苔,脈沉細。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髓,上通於腦。癇證久發,必傷腎精,髓海空虛,則語言機能受損。
治療思路發展
從歷代方書記載可見治療此證的演進過程:
- 隋唐時期:重視祛風開竅,多用防風、羌活等風藥配合菖蒲、遠志等開竅之品。
- 宋金元時期:開始注重調補心脾,加入人參、茯苓等補益藥物。
- 明清時期:治法趨於完善,形成「標本兼治」原則,既祛風痰治標,又補心腎治本。
治療上當以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為要,針對不同證型施治。風痰閉竅者宜滌痰開竅、熄風通絡;心脾兩虛者當健脾養心、益氣生血;腎精虧損者需填精補髓、滋腎通竅。同時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以心經、脾經、腎經及督脈為主,如通里、廉泉、啞門等穴,以通調經氣,促進語言功能恢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