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癇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癇黃
癇黃為中醫黃疸病症之一,屬「三十六黃」分類中的特定證型。其病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·卷六十一》,記載患者膚色如金,神情淡漠,言語減少,兼見四肢倦怠、嗜臥昏沉,並時有黏涎從口溢出的特徵。此證多因濕熱內蘊,纏結肝膽,或脾虛濕盛,濁邪上泛所致。
病因病機
癇黃之發,與肝膽樞機不利、濕熱燔灼密切相關。濕熱之邪鬱滯中焦,阻遏氣機,迫使膽汁失於疏泄,外溢肌膚,故見身目發黃如金;濕性黏滯,困遏脾陽,則四肢乏力、倦臥嗜睡;濕濁挾痰上泛,擾動口腔,故口吐黏涎。此外,若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亦可形成本證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候包括:
- 身色如金:皮膚及雙目黃染鮮明,色澤深重。
- 神識異常:神情呆滯,寡言少語,甚或昏蒙嗜睡。
- 體能衰退:四肢沉重無力,動則氣短,喜靜臥。
- 痰濕徵象:口中時有黏稠涎液流出,舌苔多厚膩,脈象濡滑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以茵陳湯為主方,取茵陳蒿清熱利濕、退黃為君;佐以梔子、大黃通泄三焦瘀熱,導濕下行。若濕重於熱,可合五苓散淡滲利濕;痰濁蒙竅者,酌加石菖蒲、鬱金化濁開竅;若脾胃虛弱明顯,則配伍白朮、茯苓健脾祛濕。針灸治療可選肝俞、膽俞、陽陵泉等穴,以疏利肝膽氣機。
鑑別診斷
癇黃需與其他黃疸證型區分:
- 陽黃:色澤鮮明如橘,發熱口渴,屬濕熱偏盛。
- 陰黃:色暗晦滯,畏寒身冷,多為寒濕所困。
- 急黃:發病暴急,黃色深重,伴神昏譫語,乃熱毒熾盛之危候。
癇黃之辨證關鍵在於「濕濁困脾」與「痰熱擾神」並見,其治法首重分化濕熱、疏泄肝膽,兼顧醒脾開鬱。歷代醫家亦強調調理氣血、通腑導滯對此證的輔助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