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陷伏

陷伏為中醫外科病症名詞,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,又稱「黑靨」,屬於瘡瘍病程中的危重證候,指瘡瘍毒邪內陷、外現伏藏之象。

病因病機
陷伏多因正氣內虛,或治療延誤,致毒邪不得外透,反內陷於裏。其機理與「瘡毒內陷」相通,常見於癰疽、疔瘡等化膿性病變過程中。若氣血虧虛,毒邪乘虛深竄,則瘡形平塌、色澤晦暗(黑靨),甚則蔓延至營血或臟腑,成「走黃」或「內陷」之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瘡頂下陷,根部散漫,色呈紫黑或灰黯(黑靨),膿液稀少或乾枯,觸之僵硬或涼感。
  2. 全身症狀:伴隨高熱寒戰、煩躁神昏、脈數或細弱等,提示毒邪內攻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陰證陷伏:瘡色暗滯,脈沉細,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衰微。
  • 陽證陷伏:瘡周紅腫灼熱,脈洪數,多因熱毒壅盛未及時清解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托毒透邪」為主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虛證:宜補益托毒,用《托裏消毒散》加減,重用黃芪、人參等。
  • 實熱證:需清熱解毒,選《黃連解毒湯》合《五味消毒飲》。
  • 陰寒凝滯:當溫陽散結,投《陽和湯》配合外治法。

相關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到:「瘡陷無膿,根腳走散,毒氣內攻,便為險候。」與陷伏病機相合,強調正氣托毒之力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