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陷骨,又稱陷谷,為足陽明胃經之腧穴,位於足背第二、三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。此穴名源於其解剖位置特徵,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在足大趾次趾本節後陷中」,其「陷」字既喻指穴位所在之骨間凹隙,亦暗合其調節氣機升降之能。
經脈歸屬與五行屬性 《黃帝內經》將陷骨列為胃經之木穴,於五輸穴中屬「輸穴」。胃經多氣多血,此穴稟陽明燥金之氣,卻具木性疏泄之特,故能調和腸胃氣機,兼疏泄肝膽鬱滯。針灸大成謂:「主面目浮腫,水病,腸鳴腹痛」,顯其與水濕代謝及氣機紊亂密切相關。
主治功效與機理
- 通絡止痛
陷骨為治療足背腫痛之要穴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足跗腫痛,陷谷主之」,其機理在於疏瀉陽明經氣,引火下行。臨床配公孫、內庭,可治蹠趾關節痹證。 - 利水消脹
穴位屬木,木能疏土,故對胃腸水濕停聚尤效。《類經圖翼》指出可治「腹滿喜噦」,通過調節胃經經氣,促進中焦運化,使水濕從二便分消。 - 解表退熱
陽明經為多血多氣之經,陷骨兼有清泄陽明鬱熱之功。古籍載其治「熱病無汗」,實因穴性疏泄,能開皮毛之閉鬱,使邪從汗解。
刺灸方法 《針灸資生經》詳述:「刺入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」現代臨床多直刺0.5-1寸,得氣時有酸脹感沿足背放射。艾條溫灸尤宜於寒濕痹痛,以其木火相生之性溫通經脈。
古文獻佐證
- 《十四經發揮》:「主卒痺痛,腰背相引」
- 《千金要方》:「治水病灸百壯」
- 《針經指南》:「配內庭,瀉胃中痰火」
此穴之妙,在於其位處足陽明經氣轉輸之處,既承井、滎之氣,復轉注於經合,故能調節本經氣血盛衰,現代應用更擴及風濕免疫疾患及代謝失調之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