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睛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陷睛翳
病證名,屬中醫目疾範疇,亦稱「睛陷」、「目睛縮入」,指眼珠向眼眶內退陷之病象。此症多因臟腑精氣虧虛,尤與腎、脾、肝三脏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《內經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若腎陰虧耗,髓海不足,則目竅失養;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清陽不升,難以濡養目系;或肝血不足,肝竅失潤,皆可致睛珠内陷。此症常見於久病虛羸、重病耗傷或先天稟賦不足者,為精氣衰竭之外候,屬危重之兆。
證候特點
除目眶内陷外,可伴見:
- 瞳神失澤,目光晦黯
- 全身見形瘦神疲、氣短懶言等虛象
- 若兼腎陰虛者,可見顴紅盜汗;脾虛者多納呆便溏;肝血虧者常見爪甲不榮
治法方藥
- 補益元氣:宜用大劑人參、黃耆等,如獨參湯急固脫,繼以保元湯調補。
- 滋補腎陰:選用左歸飲加龜板、牡蠣等填精潛陽;若陰損及陽,需佐鹿角膠、枸杞子陰陽雙補。
- 調理臟腑:
- 脾虛者合四君子湯健脾升清
- 肝血不足者配合四物湯加蒺藜、蕤仁養肝明目
- 若兼瘀滯,可佐少量川芎、丹參通絡
針灸療法
取穴以足少陰、太陰經為主,如:
- 睛明、肝俞、腎俞調補肝腎
- 足三里、三陰交健運脾胃
- 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溫養下元
此症多屬本虛標微,治療當以「緩圖其本」為要,切忌峻劑攻伐,宜用膏方、丸劑徐徐收功。歷代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補其真元,灌溉睛珠」,正合此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