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陷脈

概念溯源

陷脈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有兩大主要涵義:

病理概念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開合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,陷脈為瘻。」此指外邪(尤以寒邪為主)深陷經脈,導致氣血凝滯於肌肉腠理之間的病理狀態。當衛陽之氣不足,腠理不固,寒邪得以乘虛深入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久則鬱而化熱,腐肉成膿,形成難以癒合的慢性瘻管或瘡瘍。

此類病變常見以下特點:

  • 病位深陷,常涉及經脈深層
  • 病程纏綿,癒合緩慢
  • 多伴隨氣血兩虛或陽氣不足之象
  • 瘡口凹陷,膿汁稀薄

解剖定位

《靈樞·小針解》記載:「故針陷脈則邪氣出,針中脈則濁氣出,針太深則邪氣反沈。」此處陷脈指筋骨肌肉凹陷處的特定穴位,多為經脈氣血匯聚之處,具有以下特質:

  • 多位於骨骼縫隙或肌肉凹陷處
  • 常為原穴、合穴或背俞穴所在
  • 針刺時需精準掌握深度和角度

病機解析

寒邪陷脈的主要病機轉歸可分三個階段:

初期階段

寒邪入侵皮毛未解,漸次深入:

  • 衛陽不固,腠理疏懈
  • 寒性收引,經脈拘急
  • 氣血運行澀滯,局部失養

中期階段

氣血凝滯,鬱而化熱:

  • 寒凝血瘀,鬱久化熱
  • 熱盛肉腐,形成瘡膿
  • 正邪交爭,耗傷氣血

後期階段

形成慢性瘻瘡:

  • 餘邪未清,瘡口不斂
  • 氣血兩虛,新肉不生
  • 經脈空虛,反復發作

治療應用

針刺要領

針刺陷脈穴位時,需遵循以下原則:

  1. 審穴定位:準確觸摸骨骼縫隙和肌肉凹陷處
  2. 進針角度:多採用斜刺或直刺法,視穴位深度而定
  3. 得氣為度:以醫者手下沉緊感和患者酸脹感為準
  4. 出針時機:待邪氣外泄後緩慢出針,必要時留針

經典配穴

古人常用以下陷脈穴位治療相應病症:

  • 大椎陷中:治傷寒表不解、項強
  • 膻中陷脈:治胸痹氣短
  • 委中凹陷:治腰背痛及熱病
  • 太谿陷處:治腎虛腰痛

學術發展

歷代醫家對陷脈理論有所發揮:

漢唐時期

《黃帝內經》奠定基礎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發展了邪陷太陰、少陰等傳變理論,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詳細論述了瘻瘡的形成機制。

宋金元時期

劉完素強調火熱致病,認為「寒氣陷脈」亦可化熱;李東垣重視脾胃陽氣對防止外邪內陷的作用;朱丹溪則從痰瘀論治陷脈為瘻之證。

明清時期

張景岳提出「托裡透邪」法治療深陷之邪;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記載多例運用陷脈理論治療頑固瘡瘍的案例;王清任則從瘀血角度補充了針刺陷脈活血的機理。

現代研究

現代中醫學對陷脈的認識更趨系統化:

  1. 病理定位:認為相當於深部組織感染或慢性潰瘍
  2. 穴位研究:發現多數陷脈穴位下分布有重要神經血管
  3. 治療拓展:結合刺絡拔罐、穴位注射等強化療效
  4. 機理探討:從微循環改善、免疫功能調節等角度闡釋其作用

陷脈理論至今仍在皮膚科、外科和針灸科的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