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陷下」詳解
「陷下」為中醫經典重要概念,散見於《內經》等典籍,其意涵多元,廣泛運用於脈診、病機、運氣學說及腧穴定位等層面,茲分述如下:
一、脈象低沈
指脈位深伏、按之微弱難尋之象,多主正氣虛衰。《靈樞·禁服》提出「人迎……陷下剛灸之」,強調人迎脈(頸動脈)若沈弱不振,當施灸法以溫通陽氣。此類脈象常見於陽氣虛脫、陰寒內盛之證,如厥逆、久病體弱等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「沈脈」診斷體系,認為其與腎陽不足、水濕停聚密切相關。
二、病邪內傳
用以描述外邪由表入裏之病理過程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指出:「邪之始入於皮也……則感虛乃陷下」,說明衛外不固時,邪氣可自皮毛內陷至經絡、臟腑。此概念衍生出「直中」「內陷」等術語,如溫病學派所謂「逆傳心包」,即熱邪陷下深入營血之危候。傷寒論中「太陽病誤下致痞」亦屬此類機轉。
三、運氣病機
屬五運六氣理論專用術語,指客主加臨中,主氣勝客氣而致病勢急重的特殊狀態。《靈樞·五變》載:「時高則起,時下則殆……是謂因形而主病」,說明當年歲運下陷(如土運不及)時,人體易受其克伐而發病。運氣學說更延伸解釋為「升降失常」,如厥陰風木陷下可致肝氣抑鬱、風動內擾等變證。
四、形體徵候
- 肌肉萎陷: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言「大肉陷下」,描繪久病者脾腎衰敗,四肢肌肉削脫之候,乃「脾主肌肉」功能失調的極期表現,與現代醫學「惡病質」狀態相類。
- 骨骼枯陷:同篇「大骨枯槁」與「陷下」並見,提示精髓耗竭的危重症,多見於勞損、消渴等慢性病終末期。
五、腧穴定位
指經絡循行處的天然凹陷,《素問·針解篇》云:「下廉者,陷下者也」,指明下廉穴位於肱橈肌凹陷中。此義廣泛應用於取穴法,如足三里在脛骨前嵴外一橫指凹陷處,陽陵泉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等,均依「陷下」為標誌。
綜觀之,「陷下」一詞貫穿中醫理、法、方、藥各層面,既為診斷指標,亦屬病機樞紐,充分展現中醫學「形氣一體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