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下則灸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陷下則灸之中醫理論探討

「陷下則灸之」為中醫針灸重要治則,最早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理論強調,當人體氣血虛弱,脈象呈現「陷下」之態時,適宜以灸法溫通經絡、補益陽氣,從而調整氣血運行。《靈樞·禁服》進一步闡述:「陷下者,脈血結於中,中有著血,血寒,故宜灸之。」指出「陷下」之成因在於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不足,致使經脈氣血凝滯,此時灸法的溫熱特性可散寒化瘀,促進氣血流動。

脈象與病機分析

中醫所稱「陷下」,主要指脈象沉伏難尋,或局部組織凹陷失充,常見於陽氣虛衰、氣血不足之證。《內經》提出「經陷下者,火則當之」(《靈樞·官能》),認為此類病機與「血寒」相關,因寒性凝滯,易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受阻,進一步導致臟腑功能低下。此時若單用針刺,恐難以激發陽氣,而艾灸的溫補作用更能對症。

灸法的治療原理

灸法借助艾火的溫熱之力,透過刺激腧穴,達到「溫通」與「補虛」雙重效果:

  1. 溫經散寒:針對「血寒」病機,灸熱可驅散陰寒之邪,化解經脈中的凝滯氣血。
  2. 升提陽氣:艾灸能振奮臟腑陽氣,尤其適用於中氣下陷(如脫肛、胃下垂)或衛陽不固(如易汗怕冷)之證。
  3. 化瘀通絡:對於氣血瘀阻所致的局部凹陷(如慢性潰瘍、肌肉萎縮),灸法可改善血行,促進組織修復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歷代醫家根據「陷下則灸之」原則,發展出相應療法:

  • 陽虛證:如慢性腹瀉、四肢冰冷,灸關元、命門以補火助陽。
  • 氣陷證:如子宮脫垂,灸百會、氣海以升舉下陷之氣。
  • 寒凝血瘀:如痛經、關節冷痛,灸三陰交、阿是穴以溫經止痛。
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思想,更強調透過艾灸的「火性」,調動人體自愈機能,使陷下之氣得以升提,凝滯之血得以暢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