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陷翳

陷翳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始見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卷下,屬翳病之一種。其特質為邪氣內發,翳障深陷凝滯,故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風內熱上擾精明之府所致。肝主目,風熱鬱結於肝經,上攻目竅,致使黑睛生翳。由於邪氣自內而發,深沉凝滯,因而形成頑固難退之翳障。此類病變往往病程較長,退翳不易,需詳辨病機,對證施治。

臨床表現
陷翳常現於黑睛,翳色或白或灰,邊緣模糊或清晰,可伴見目赤羞明、流淚生眵、視物昏矇等症。嚴重者翳障凹陷,甚至影響視力,久而不退。其特點為病位深在,邪氣凝滯,故治療難度較高,須長期調治。

治法
治療陷翳需分階段進行。初期宜輕宣疏散,開郁透邪,使內蘊之風熱得以透達。常用方如蟬花散、密蒙花散之類,以疏風清熱、退翳明目。待邪氣稍散,再輔以退翳之品,如穀精草、木賊草、青葙子等,以助翳障消退。若兼陰虛者,可酌加滋陰養肝之藥,如枸杞、熟地黃等。

古籍文獻
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指出:「陷翳者,邪氣內伏,深沉難除。」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亦載:「翳有浮沉之別,陷翳深沉,當先宣散,次則退翳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已有深入認識,強調循序漸進、標本兼治的重要性。

與他證鑒別
陷翳與浮翳有別,浮翳邪淺易退,而陷翳則病位深在,退翳緩慢。此外,亦需與雲翳、冰瑕翳等鑒別,雲翳薄如雲霧,冰瑕翳透明如冰,而陷翳多色澤晦暗,深陷難消。

總之,陷翳為翳病中較為頑固者,治療需結合病機,分階段施治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