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陷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陷中
陷中為中醫經絡理論中之特定術語,指人體筋骨關節間自然形成的凹陷處,亦為腧穴定位的重要標誌。《靈樞·本輸》稱:「太溪,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,陷者中也。」即明確指出「陷中」乃腧穴所在之體表形態特徵。此類部位多屬氣血匯聚、經氣轉輸之所,臨床取穴時常以觸摸凹陷處為準,如太溪穴即位於足內踝與跟腱之間凹窩,符合「陷者為真」之定位原則。

從經絡學角度論,「陷中」與「骨空」「節縫」等概念相通,反映古人對人體結構與經氣運行的精微觀察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,說明此類凹陷處多為經脈交會點,氣血由深部向外輸注之門戶。例如:

  1. 太淵穴:位於腕橫紋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之凹陷,屬手太陰肺經之輸穴。
  2. 合谷穴:第一、二掌骨間,當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凹陷處,為大腸經原穴。

此類腧穴因處凹陷,針刺時需依《針經》所云「必中其穴,不可容針」,強調進針角度與深度的精準性。此外,「陷中」亦反映氣血流注狀態,如《素問》提及「溪谷屬骨」,認為凹陷處與腎氣盛衰相關,可作為診察經氣盈虛之參照。

歷代醫家對「陷中」的應用,不僅限於定位,更延伸至病機分析。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「陷下則灸之」,指出陽氣虛衰時,凹陷處常呈塌陷之態,此時宜用灸法溫煦升提。此理論亦運用於五輸穴配伍,如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之「輸穴」多位於筋骨凹陷,主體重節痛,與脾土運化相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
總言之,「陷中」一詞兼具解剖定位與功能意義,既是腧穴的體表標誌,亦蘊含經氣輸布與病理變化的關鍵信息,為中醫針灸與診法之重要基礎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