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相乘」詳解
基本概念
「相乘」乃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之五行生剋理論。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云:「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;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。」此段經文即闡明了相乘病理之基本機理。
字義解析
「乘」字於此語境中意指乘虛侵襲、凌駕其上。在五行生剋關係中,「相乘」即相克太過,超越正常制約之程度,屬於病理變化之範疇。此種相互作用非生理性之制約平衡,而屬病理性之過度抑制。王冰注《黃帝內經》時曾言:「乘,謂以強凌弱也。」可見其病理特質。
機理分析
正常情況下,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之動態平衡。《醫宗金鑒》曰:「五行之理,有生有克。」然當某一五行過於強盛(有餘)或過於衰弱(不足),則可能打破此平衡,導致相乘現象發生。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:
- 克者太過:當一行之氣過盛,對其所克之行產生過度克制。如肝木太過亢盛,則不僅克制脾土,且產生超出生理範圍之抑制作用,導致「木乘土」之病理變化。
- 被克者不及:當一行之氣過虛,失去正常抵抗能力,使相克之行相對亢盛而乘之。如脾土本虛,即使肝木之氣不亢,亦易受肝木所乘,此為《內經》所言「土虛木乘」。
臨床表現
「相乘」於臨床可表現為多種證候,常見者包括:
- 木乘土:肝氣橫逆犯胃,症見胃脘脹痛、噯氣吞酸、呃逆嘔吐等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有云:「肝為剛臟,必犯胃土。」
- 火乘金:心火亢盛灼肺,症見咳嗽少痰、痰中帶血、口乾咽燥等。
- 土乘水:脾濕困腎,症見浮腫、小便不利、腰膝酸重等。
- 水乘火:腎陰寒水氣凌心,症見心悸、胸悶、畏寒肢冷等。
- 金乘木:肺金過亢侮肝,症見脅痛、抑鬱、筋脈拘急等。
與「相侮」之區別
「相乘」與「相侮」雖同屬五行相剋異常,但機理有別:
- 相乘:按相剋順序進行之過度克制(如木乘土、土乘水等)
- 相侮:逆向之反克(如木侮金、火侮水等)
二者皆屬五行情志關係之異常,但病機各異。《醫碥》對此有明確區分:「所不勝來克謂之乘,所勝來克謂之侮。」
典籍記載
歷代醫家對「相乘」現象多有論述。《難經·七十七難》言:「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與脾,故先實其脾氣。」此即針對「木乘土」之預防性治療原則。又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強調:「善補者,必於補劑中少佐制肝之品,以防其乘土之變。」體現了對五行相乘現象之臨床應對策略。
理論發展
隨歷代醫家臨證經驗之累積,「相乘」理論於中醫診療中獲得更深入之應用。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中創立「補土」學說,即基於防止「木乘土」之考量。清代葉天士則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提出「治肝當先實脾」之治法,亦是從五行相乘理論發展而來。
此概念在中醫臨床辨證論治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,其應用不僅限於臟腑辨證,亦延伸至經絡、氣血、情志等多個層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