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惡

概念溯源

相惡一詞源出《神農本草經》,為中藥配伍「七情」理論之一。此概念在中醫學中具有雙重意涵:一為藥物配伍關係,二為病因病機描述。

藥物配伍範疇

在方藥學中,相惡特指兩種藥物合用時,其中一方能削弱另一方功效的特殊配伍關係。此現象與相須、相使等協同作用形成對比,體現中藥配伍的複雜性。

經典例證

  1. 生薑惡黃芩: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黃芩苦寒之性可抑制生薑辛溫發散之效
  2. 人參惡萊菔子:《本草新編》指出萊菔子破氣作用會減弱人參補氣功效
  3. 薄荷惡鱉甲:薄荷芳香透表之性與鱉甲滋陰潛陽之效相互制約

機理探析

相惡現象形成的核心在於藥物性味、歸經及功效特徵的對抗性:

  • 寒熱屬性相悖(如黃連苦寒制附子辛熱)
  • 升降特性相逆(如桔梗升提與牛膝下行)
  • 補瀉作用相抵(如熟地滋膩妨礙砂仁行氣)

病機理論範疇

在《內經》理論體系中,相惡被用以描述陰陽氣機失調的特殊狀態。《素問·脈解篇》提出:「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」,意指陰陽二氣相互排斥對抗的病變機理。

病理表現

  1. 陰陽格拒:表現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證
  2. 寒熱錯雜:如上熱下寒、表寒裏熱等複雜證候
  3. 氣機逆亂:常見於情志失調引發的肝胃不和等病症

辨治要點

臨床辨識相惡病機,當著重於:

  • 分析矛盾症狀的內在聯繫
  • 辨明病勢的對抗特徵
  • 採用反佐配伍或寒熱並用之法

理論發展

金元時期,張元素在《醫學啟源》中深化相惡理論,提出「制約性配伍」概念。明清溫病學派則拓展其在衛氣營血辨證中的應用,如吳鞠通論述黃芩與生薑在濕溫病中的相惡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