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相反」詳解

「相反」為中藥配伍理論「七情」之一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指兩種藥物共同使用時,可能產生毒性或劇烈副作用。此類配伍禁忌自古受醫家重視,是臨床用藥權衡之關鍵。

學理淵源
《本經》以「相反者,兩不相合」闡明其特性,與「相惡」不同――後者僅削弱藥效,而「相反」直接引發不良反應。唐代《新修本草》進一步將相反藥對系統化,至金元時期形成「十八反」歌訣,歸納如甘草反甘遂、烏頭反半夏等經典禁忌。

藥性機理探討
中醫認為相反配伍之害,根源於藥物「性味之爭」與「歸經相衝」。如烏頭大熱攻逐經絡寒邪,若與半夏同用,其辛溫之性相互激盪,反致經氣逆亂;甘遂瀉水逐飲,遇甘草則甘緩之性束縛其峻烈,毒性鬱結體內。此類組合非但抵消功效,更可能引發嘔吐、麻痹等「藥忤」現象。

歷代醫家見解
《本草綱目》特別在相反藥材項下註明「不可同器」;張子和於《儒門事親》指出「相反為害,深於相惡」,強調其危害性。然亦有醫家如朱丹溪主張「有故無殞」,認為在特定病證與劑量控制下,或可突破禁忌,體現中醫用藥之靈活性。

現代研究延伸
當代藥理實驗發現,部分相反藥對如藜蘆配人參,可能引發心律異常;海藻與甘草同用會加重碘溶出,導致甲狀腺功能紊亂。這些發現與古籍記載互為印證,亦反映「相反」概念包含藥物化學相互作用之科學內涵。

(註:本文僅述學理,不涉臨床應用指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