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傅之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傅之官——肺臟的中醫職能解析

一、經典溯源

「相傅之官」首載於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,曰:「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」此處以古代官制比喻臟腑功能,肺位居君主(心)之下,猶如宰相輔佐君王,協調周身氣機與生理秩序。王冰注釋強調其「位高非君」的特性,而張景岳更進一步指出肺透過主司氣之宣降,間接調控營衛、臟腑之運作。

二、肺為相傅的核心功能

  1. 主氣,司治節
    肺主一身之氣,涵蓋「宗氣」生成與「氣機」調節。宗氣積於胸中,貫通心脈以助血行,下達丹田以資元氣。其「治節」之功,體現於三方面:

    • 氣血協調:肺司呼吸,清氣與脾胃水穀之氣合為宗氣,推動心血運行,形成「氣為血之帥」的互動。
    • 津液布散:肺通調水道,宣發肅降之勢影響水液代謝,與脾、腎共維三焦水道的平衡。
    • 臟腑節律:通過衛氣輸布,調控腠理開闔與臟腑活動節律,如《靈樞·本藏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」
  2. 聯屬百脈,輔佐心神
    肺朝百脈,全身經脈之氣皆匯於肺,再輸布至各處。此功能與現代醫學「肺循環」雖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中醫更強調其「氣」的宏觀調控。心主神明,肺主魄,二者共居上焦,氣血相合以維持精神活動的穩定性。

三、肺與他臟的相傅關係

  1. 肺與心:氣血共治
    心主血、肺主氣,宗氣為紐帶形成「氣血互根」。病理上,肺氣虛可致心血瘀阻(如胸痹),心火亢盛則灼傷肺津(如咳血)。
  2. 肺與肝:升降相因
    肺氣肅降抑制肝氣過亢,肝主疏泄助肺氣宣發。若肺失肅降,可致肝氣鬱結;反之肝火犯肺,則見咳逆脅痛。
  3. 肺與腎:呼吸相續
    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。肺司呼吸需腎納氣輔助,老年久咳常因腎不納氣而喘促。

四、經絡與外候的體現

肺經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其循行反映「相傅」職能的廣泛性:

  • 開竅於鼻:鼻為呼吸門戶,肺氣調和則嗅覺敏銳。
  • 其華在毛:肺宣發衛氣溫養皮毛,故《靈樞·決氣》稱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。」
  • 魄之處也:肺藏魄,主司人體本能動作與感知,如皮膚觸覺、咳嗽反射等。

五、病理中的「相傅失職」

《醫學源流論》云:「肺為嬌臟,寒熱皆所不宜。」肺失治節可表現為:

  • 宣發失常:風寒束表則咳嗽鼻塞;風熱犯肺則咽喉腫痛。
  • 肅降不利:痰濕阻肺見喘滿痰鳴;肺氣上逆發為氣促咯血。
  • 治節紊亂:營衛失調導致自汗畏風;津液停聚成痰飲水腫。

此篇深入剖析「相傅之官」的內涵,展現中醫臟象學說中,肺臟超越呼吸功能的多維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