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氣十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氣十法是中醫診斷學中重要之望診技術,主要透過觀察患者面部氣色變化以辨析病情。《望診遵經》所載十法包含「浮沈、清濁、微甚、散摶、澤夭」十種辨證要訣,現詳述如下:

浮沈
浮指氣色顯露於表層,主病在表、屬陽,常見於外感初起;沈指氣色隱伏於裡層,主病在裏、屬陰,多見於久病或內傷。診察時須辨明氣血之淺深佈達。

清濁
清者氣色明朗淨潔,多屬正氣未虛;濁者氣色晦暗混滯,常為邪氣蘊結。濁而沉滯者多痰濕瘀血,濁而浮露者多風熱上擾。

微甚
微指氣色淺淡,主正氣虛弱或病邪輕微;甚指氣色濃重,主邪氣亢盛或病勢深重。需配合五色辨證,如赤甚為實熱,青微為虛寒。

散摶
散者氣色疏淡且邊際模糊,主氣血失斂或病勢擴散;摶者氣色濃聚而邊界清晰,主邪氣結聚或病程遷延。臨床常見摶轉為散乃病退之兆。

澤夭
澤指氣色潤澤有神,主氣血尚充;夭指氣色枯槁無華,主精氣衰竭。二者直接反映臟腑精氣盛衰,尤以「夭色現於明堂者,五臟敗也」為危候。

此十法實為「色診」與「氣診」之結合,《靈樞·五色》所謂「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;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」正與此法相通。應用時需綜合十法交互參照,如浮而清者為表證初起,沈而濁者為裏實內傷,方能精確把握病機轉歸。

歷代醫家尤重此十法於危重證候判斷,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凡診重病,必先察其色澤」,通過十法變化可預判順逆。如久病突然色轉浮散,多屬正氣外脫;而漸見澤潤之象,則為生機來復之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