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殺

相殺為中藥學「七情」配伍理論之一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其核心意義在於:兩種藥物配合使用時,其中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,從而提高用藥安全性與療效。此配伍原則體現中醫「以藥制藥」的思維,通過藥物間的相互作用,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。

經典例證
《神農本草經》提出「生薑殺半夏」之說,為相殺的典型範例。半夏性溫,具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之效,然其生品對口腔、咽喉有強烈刺激性,可能引發腫痛、失音等副作用。生薑性辛溫,既能增強半夏止嘔之功,又能以其辛散之性抑制半夏毒性。故臨床多用薑製半夏,或二者同煎(如《傷寒論》小半夏湯),以減毒增效。

相殺與其他七情關係辨析

  1. 與相畏之異同
    相殺與相畏(一種藥物毒性被另一種藥物抑制)皆涉及毒性調控,但角度不同。如「半夏畏生薑」,強調半夏毒性受生薑制約;而「生薑殺半夏」則從生薑主動解毒的角度描述。兩者實為同一藥性關係的兩種表述。
  2. 與相惡之區別
    相惡指藥物合用後療效降低(如黃芩惡生薑),而相殺專注於毒性控制,不涉及功效削減。

歷代醫家對相殺的應用

  1. 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中擅用相殺配伍,如烏頭配伍蜂蜜(烏頭煎),蜂蜜既能緩和烏頭峻烈之性,又可延長藥效。
  2. 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擴充相殺範疇,記載「防風殺附子毒」,指出防風能解附子過量所致之肢體麻木。

現代中藥學的拓展
現代研究部分驗證了相殺的科學性。例如:

  • 綠豆殺巴豆:綠豆蛋白可與巴豆毒素結合,降低其對腸道的刺激作用。
  • 甘草殺烏頭:甘草酸能與烏頭類生物鹼形成複合物,減緩其吸收速率,避免心律不整等中毒反應。

相殺理論不僅指導臨床配伍,亦影響炮製工藝(如硃砂拌茯苓安神兼減毒),彰顯中醫「藥有個性之特長,方有合群之妙用」的用藥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