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生(中醫五行理論專有名詞)

相生為中醫五行學說之核心術語,闡釋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類物質屬性間存在著遞相資生、助長與促進的關係。此一動態循環模式不僅揭示自然界萬物生成化育之理,更是中醫闡述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協調與生理活動之重要理論基礎。

五行相生之基本次序

五行相生具有明確的順序性循環:

  1. 木生火:如林木可鑽燧取火,對應肝藏血以濟心火
  2. 火生土:如火焰化灰成土,對應心陽溫煦脾土運化
  3. 土生金:如礦藏孕育於地,對應脾土化穀精以充肺氣
  4. 金生水:如金屬熔煉為液,對應肺肅降助腎水下行
  5. 水生木:如流水滋養草木,對應腎陰涵養肝木升發

此循環往復無端,如《類經圖翼》所言:「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」,形成「生中有制,制中有生」的動態平衡系統。

臟腑相生之生理體現

《素問》以「臟-體-腑」三層次對應關係闡明相生實質:

  • 肝木生心火:肝藏血濡養筋脈,筋絡通達則心脈充盈(肝→筋→心)
  • 心火生脾土:心主血脈溫運脾陽,血脈暢旺則肌肉豐盈(心→血→脾)
  • 脾土生肺金:脾運水穀精微上輸,肌肉健壯則皮毛充實(脾→肉→肺)
  • 肺金生腎水:肺主宣發肅降水津,皮毛固密則骨髓滋養(肺→皮毛→腎)
  • 腎水生肝木:腎藏精化生髓血,骨髓充盈則肝血得充(腎→髓→肝)

此種「母臟-形體-子臟」的遞生關係,構成五臟間精氣輸布的立體網絡。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五臟之氣,互為母子,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」,說明相生關係中存在雙向調節機制。

經絡氣血之相生表現

十二經脈流注順序亦暗合五行相生:

  • 足厥陰肝經(木)→手少陰心經(火)
  • 手太陽小腸經(火)→足太陰脾經(土)
  • 足陽明胃經(土)→手太陰肺經(金)
  • 手陽明大腸經(金)→足少陰腎經(水)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(水)→手少陽三焦經→復注肝經

經氣循此相生次序周流不息,維持「陰平陽秘」狀態。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特別強調:「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」,正是相生關係在經絡系統的具體展現。

臨床應用之理論延伸

歷代醫家發展出豐富的相生治法:

  • 虛則補其母:肺氣虛弱兼補脾土(培土生金法)
  • 子盜母氣:心火亢盛累及肝木(瀉子安母法)
  • 相生傳變:肝病及心之「母病及子」傳播途徑

《難經·六十九難》提出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的治療準則,清代吳謙《醫宗金鑒》更發展出「隔一隔二」治法,如腎陰虧損導致肝陽上亢時,採用「滋水涵木」法(水生木),皆體現相生理論的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