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寸口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寸口蟲
寸口蟲,又稱「絳蟲」,為小兒常見腸道寄生蟲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十。其名「寸口」或與蟲體形態相關,古醫籍中多歸類於「九蟲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絳蟲(帶絳蟲、豬肉絳蟲等)相類,然中醫理論更重其致病機理與證候特點。
中醫病因病機
寸口蟲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蟲卵或未熟之含蟲肉類,蟲體寄生腸道,耗傷氣血,阻滯脾胃運化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蟲因濕熱而生,居腸胃之間,蝕人臟腑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蟲積內擾,導致脾胃虛弱,氣血虧損,甚則上擾心神,下損腸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面黃肌瘦、腹部隱痛、食欲異常(或亢進或厭食)、磨牙齘齒,或於糞便中見節片狀蟲體。小兒易見發育遲緩、煩躁夜啼,舌苔多見白膩或花剝,脈象弦滑或細弱。若蟲積日久,可現頭暈目眩、氣短乏力等氣血兩虛之候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中醫治蟲以「驅蟲為主,調理脾胃為輔」,依體質虛實分治:
- 實證:蟲積初起,體未大虛者,選用「驅蟲劑」如《千金方》之「化蟲丸」,或「檳榔、南瓜子」配伍,以殺蟲下積。
- 虛實夾雜:兼脾虛者,佐以「健脾消積」之法,如「肥兒丸」加減,結合黃耆、白朮等補益中氣。
- 虛證:久病氣血耗傷,當先調補,後祛蟲,方選「八珍湯」合驅蟲藥,標本兼顧。
古籍論述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蟲痛者,面白心腹痛,口中沫出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:「蟲病當分寒熱虛實,不可一概攻伐。」顯示中醫對蟲證辨治之精細。
寸口蟲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蟲積」理論之特色,結合臟腑氣血與外邪侵擾,為臨床辨治腸道寄生蟲病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