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勝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相勝之脈

相勝之脈為中醫診斷學專有名詞,意指患者的面色與脈象呈現五行相剋(脈剋色)之關係,屬「色脈不和」之危候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十三難》:「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者,即死。」強調此類脈象預後不良,多主病情深重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五行學說中,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與五脈(弦、洪、緩、浮、沈)分屬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其生剋關係用以判斷疾病順逆。若脈象屬性克制面色屬性,即為「相勝之脈」。例如:

  • 面色白屬金,反見 數脈屬火(火克金);
  • 面色赤屬火,反見 沈脈屬水(水克火);
    此類脈象顯示邪盛正衰,臟氣受伐,故《內經》稱「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」。

臨床意義

相勝之脈反映病機與表象的深度矛盾,常見於危急重症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肝病面青(木)反見毛脈(金克木),或脾病面黃(土)反見弦脈(木克土),皆提示臟氣為邪所乘,陰陽離決之兆。歷代醫家視此為「真臟脈」範疇,須結合四診進一步辨識病勢。

與相生之脈對比

相反,若色脈呈現相生關係(如面色青見沈脈,水生木),則稱「相生之脈」,多主病輕或趨向癒後。此異同凸顯中醫「整體審查」之辨證思維。

相勝之脈的診斷價值,在於透過色脈的五行生剋,直指疾病本質,為中醫預後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,歷代醫案中多有論及,需臨證細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