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相使是中醫學術語之一,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它指的是一種藥物作為主藥,另外一種或數種藥物作為輔助藥物,以提高主藥的功效。比如說冬花可以配杏仁,黃芪可以配茯苓。

相使在中醫生理學中則指的是不同的臟腑之間相互結合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係。《素問.靈蘭祕典論》中提到的「十二官之相使」就是指不同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。

相使是中醫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,它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的思想。中醫學認為,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各個臟腑相互依賴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影響。相使就是指不同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繫。

相使有兩個方面:

  • 相生:指不同臟腑之間相互促進、相互生長的關係。比如心與肺相生,心主血脈,肺主呼吸,心氣推動血液循環,肺氣宣發肅降,二者相互促進,共同完成氣血運行和呼吸功能。
  • 相剋:指不同臟腑之間相互制約、相互抑制的關係。比如肝與心相剋,肝主疏泄,心主藏神,肝氣過旺會傷害心神,心氣過盛會抑制肝氣的疏泄功能。

相生和相剋是兩個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係。相生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,相剋則是防止某些臟腑功能過盛而導致疾病的一種調節機制。

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,相使的理論對醫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,通過調整臟腑之間的相使關係,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舉個例子來說明相使在臨床中的應用:如果患者出現心悸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,醫生可以使用補益心氣、養心安神的方法來治療。比如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芪等藥物來補益心氣,使用酸棗仁、柏子仁等藥物來養心安神。這些藥物可以相互作用,共同改善患者的症狀。

總之,相使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,它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的思想,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