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相使
一、中藥學術語
「相使」為中藥配伍理論「七情」之一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其指在藥物組合中,以一藥爲主(君藥),另一藥或數藥爲輔(臣佐藥),輔藥能協同增強主藥的特定功效,而非直接補益或抑制。此配伍手法體現中醫「君臣佐使」的組方原則,強調藥物間的協同增效作用。
經典範例
- 款冬花配杏仁:款冬花爲主,性溫潤,專治咳喘;杏仁爲輔,宣降肺氣,助款冬花化痰止咳之力。
- 黃芪配茯苓:黃芪補氣爲主,茯苓利濕爲輔,二者相合,黃芪得茯苓則補氣不滯濕,茯苓得黃芪則利濕不傷正,共奏益氣健脾之效。
配伍特點
- 輔藥與主藥功效方向一致,但作用途徑或部位不同。
- 非單純疊加藥效,而是通過藥物性味、歸經的相互引導,提升主藥的治療精度。
二、生理學名詞
「相使」亦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用以描述臟腑間的協作關係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以「十二官」比喻臟腑功能,提出「相使」為臟腑間相互驅使、協調完成生理活動的機制,如:
- 心與小腸:心火下溫小腸,助其分清泌濁;小腸化赤爲血,上奉養心,二者表裏相使。
- 肺與大腸: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,大腸通暢則肺氣不壅,形成氣機升降相使。
理論內涵
臟腑相使的基礎在於經絡聯繫與氣血輸布,其動態平衡維繫人體整體功能,若失調則可能引發「臟病及腑」或「腑病及臟」的病理傳變。
(全文聚焦專業闡釋,不涉應用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