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相哇南術加因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相哇南術加因桑(約生活於11世紀)為藏族著名醫家,精通醫學理論與臨床實務,其學術貢獻尤以編撰《八支心要集》為後世所重。該著作共計一百二十章,系統性地總結藏族醫學精要,並融入中醫理論元素,體現藏漢醫學交融之特色。
學術背景與醫學思想
相哇南術加因桑所處時代,正值藏醫學吸收印度阿育吠陀、中醫陰陽五行及藏族本土療法的整合期。其著作《八支心要集》以「八支分」為框架(類似中醫「八綱辨證」),涵蓋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及藥物等範疇,強調「隆」(風)、「赤巴」(火)、「培根」(土水)三因平衡,與中醫「氣血津液」學說互有呼應。
《八支心要集》中的中醫元素
- 陰陽五行理論:
書中提及人體與自然界的對應關係,類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觀點,並借鑒五行生剋解釋疾病傳變,如「赤巴過盛則灼傷津液」與中醫「火熱傷津」病機相通。 - 診法特色:
結合藏醫尿診、脈診與中醫舌診,提出「舌象如苔反映培根失衡」,與中醫「苔厚膩主濕濁」之說相輔相成。 - 藥物應用:
收錄多種高原草藥如紅景天、冬蟲夏草,並紀錄其性味功效。其中「冬蟲夏草補肺益腎」之記載,與中醫補虛理論一致,反映對藥物陰陽屬性的共通認知。
對後世影響
相哇南術加因桑的學說為藏醫學奠定重要基礎,其融合多元醫學體系的嘗試,亦豐富中醫邊疆醫學的內涵。《八支心要集》部分內容後被收入《四部醫典》,成為藏醫經典文獻之一。
(註:本文基於歷史文獻與中藏醫比較研究撰寫,專有名詞保留藏文音譯及傳統醫術表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